[微风]西方为啥迟迟造不出霹雳-15这样的“远程空空导弹”?这个问题其实说白了,核心就三个原因。第一个就是西方造不出“双脉冲发动机”,他们嫌这东西太复杂、难度太高,所以干脆把重心放在冲压发动机上,结果没想到,中国硬是啃下了“双脉冲”这块硬骨头。 光靠发动机就能看出路线差异,冲压发动机的想法是好,在长时间高速飞行上有优势,但它很挑环境,尤其到高空稀薄地带或遇到复杂机动时,就显得不给力。 而“双脉冲”呢?虽然研制起来麻烦,但两次点火能兼顾射程和末段机动,等接近目标时还能猛一下,这在实战里更管用。西方没走通的路,中国提前闯出来了。 接下来是雷达。霹雳-15上的主动雷达用了氮化镓技术,这意味着探得远、抗干扰更强,可问题是,氮化镓的原材料几乎全在中国手里。 尤其在2023年出口收紧后,外面一下子就卡壳了,西方当然明白这材料的重要性,但他们缺的是完整的产业链,不像中国能从原料到生产全链条自给,结果就是一边明知关键,一边只能干着急。 再说体制和效率,美国的AIM-260项目拖了好几年,还是各种试验论证,欧洲搞“流星”导弹,各国意见来回拉扯,审批流程能耗掉大半时间。 中国这边不一样,从顶层定下目标,到工厂落实,链条是闭环的,材料研究、生产、试验一步套一步,效率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成本上差距更明显,西方导弹动辄几十万美元甚至上百万,人工贵、外包多、供应链又分散,注定造价高、量也上不去。 中国的霹雳-15不仅技术成熟,量产成本还压得很低,这一来一回意味着啥?就是西方哪怕只比拼库存都吃亏,一枚太贵的导弹,不光掏不起钱,还影响整套装备体系的普及。 最后是思路,西方研发喜欢慢工出细活,各种风险论证压得很严,安全是保住了,但速度就没了。 而中国更讲究“先做出来再说”,边研发边改进,霹雳-15就是这样通过快速迭代才赶紧服役,现实证明,这套打法在当下更有效。 所以总结下来,西方不是技术不行,而是被自己的体系困住了,路线挑了个难走的,关键材料被人掐着脖子,体制拖拖拉拉,成本高得吓人,自然动作就慢。 反观霹雳-15,它不仅是一款远程导弹,更是中国军工体系的一次集体突破,从研发链条到产业自主权,从效率到成本控制,每一步都在逼着西方重新思考。 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西方在空空导弹上的老优势,让未来空战的规矩开始发生变化。 对于中国来说,这已经不仅是追上,而是部分领域实现了反超。
🐼有人说这次阅兵中我们的轰炸机轰6N不够惊艳,没有看到我们期待已久的轰20
【4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