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根据外媒报道,外媒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美国总统特朗普渴望与中国达成经贸协议,而中国则对美国提出条件。中国正在施压要求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让步,而这个让步就是要求美国正式表态,表明反对“台独”。 台湾从来都是美国对华博弈的“牌”,这点连岛内评论员介文汲都看得透彻:“今天说支持、明天变不支持、后天又改支持,完全看北京和华盛顿的关系”。 拜登执政时曾在国务院网站删掉“不支持台独”表述,不到一个月又悄悄恢复,而特朗普上任未满月就故技重施,删掉关键表述后换上“不受胁迫”的含沙射影,把台湾问题变成向中国叫价的筹码。这种反复无常的背后,是美国“以台制华”的惯性思维,却忘了中国对核心利益的容忍早已划下红线。 特朗普政府的经贸焦虑并非无的放矢。美国经济的虚火与对华供应链的依赖,让达成协议成了现实刚需。 就像当年靠美元加息薅全球羊毛却难掩GDP“虚胖”一样,如今美国的经贸困局更显被动——农业出口盼着中国市场消化库存,科技企业离不开中国产业链支撑,关税战打了多年,反而让中国对美出口占比降到不足一成,东盟和欧盟早已成为更稳固的贸易伙伴。这种失衡下,特朗普渴望的经贸协议,本质上是美国需要中国给出的“解困方案”。 但中国早已不是能被模糊表态应付的对象。从拜登的“不支持台独”到特朗普的“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表述的弱化背后是美国对“一中政策”的持续掏空。 可时代已经变了,中国海军舰艇总数已超越美军全球部署规模,反介入能力覆盖整个台湾海峡,美军航母群介入概率不足六成,这种实力碾压让“台湾牌”的分量不断缩水。 正如特朗普政府负责战略事务的副助理部长达默直言,台湾只是美国“重要利益”而非“生死攸关”,没必要为此“折断自己的矛头”。 美国内部的战略分歧更暴露了底气不足。特朗普团队里虽聚集着鲁比奥等对华鹰派,但达默的言论道出了务实派的算计:对乌克兰的援助已掏空印太军备库存,再为台湾陷入消耗战无异于饮鸩止渴。 9月美军从冲绳后撤9000人、将台湾列为“次要威慑目标”的动作,正是这种战略收缩的直接体现。而民进党当局忙着用数千亿新台币采购军武的“投名状”,不过是美国利益计算里可有可无的添头。 中国的条件从来不是漫天要价,而是对中美关系基石的捍卫。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早已明确一个中国原则,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准则,也是美国多次作出的庄严承诺。 如今中国要求“反对‘台独’”的明确表态,不过是让美国回归基本共识。就像高志凯教授怼回美国战争威胁时说的那样,中国从不惹事但绝不怕事,抗美援朝时“钢少气多”都能逼退美军,现在既有“气”更有“钢”,更不会在核心利益上妥协。 特朗普政府的选择本质上是在短期利益与长期稳定间做权衡。若为经贸协议明确反对“台独”,虽会得罪国内鹰派,却能解经济燃眉之急;若继续拿台湾做筹码,不仅会错失经贸契机,更可能触发中美关系的“熔断点”。 要知道,中国在稀土、芯片等领域的优势,是美国短期内无法替代的,而台湾问题引发的冲突风险,远比关税战代价惨重。 这场博弈的结局其实早已写定。美国用台湾牵制中国的套路,在国力对比逆转的现实面前愈发无力,达默的直言不过是戳破了“协防台湾”的谎言。中国对经贸合作持开放态度,但绝不会用核心利益做交易,就像在南海部署反舰导弹构建区域优势一样,在台湾问题上的坚定立场,正是维护和平的底气所在。
从这一天起,特朗普才是真正的总统说实话,2025年9月30日之前,特朗普还只
【24评论】【5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