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55名被俘的志愿军战士,选择前往中立国巴西。他们放弃了回到中国大陆,

蕊蕊聊过去 2025-10-02 15:45:50

1954年,55名被俘的志愿军战士,选择前往中立国巴西。他们放弃了回到中国大陆,放弃了和家中的亲人团聚,独自去到那个遥远且陌生的新大陆。 鸭绿江水冰冷刺骨,那年十月,志愿军跨过边境,投入保家卫国战场。谁能想到,三四年后,停战协定签下,板门店的纸笔间,竟有少数战俘选了条不一样的路——远走南美巴西。55人中,中国志愿军只有5位,他们的足迹,藏着多少战争的隐痛和人生的岔口? 抗美援朝那场仗,打得是硬仗,志愿军从各地赶来,重庆荣昌的刘伟勇,本在学校学农学,琢磨怎么改良土壤,1950年入伍,成了阵地上一员。身边战友多是二三十岁,有的农村长大,干过农活,有的会点机械维修。前线巡逻守点,阵地风雪交加,被俘那天,炮火连天,敌方网罗收紧。战俘营在朝鲜南部,铁丝网围着,棚屋挤人,饭食稀粥硬饼,医疗简陋。停战后,联合国推自愿原则,中国坚持全体回国。营里公告贴满,选项有回原籍、去台湾或中立国。广播天天讲,战士们聚空地听。选择拉锯几个月,营内派系林立,有人倾向台湾,有人盼回家。刘伟勇和另外几人,私下商量,填表时圈了巴西。巴西中立,不卷入冷战,联合国协调下,巴西人带地图照片来营,展示平原城市。 1954年2月,从仁川港上船,海风吹来,海岸远去。转到印度新德里营,住军医院,学英语修车,吃当地饭。巴西1955年9月同意收,联合国大会11月通过。次年2月6日,飞机经伦敦飞大西洋,座位挤,引擎响,落地里约热内卢机场,热空气扑面,官员给水和文件。人群说葡萄牙语,他们面对陌生环境。安置在弗洛雷斯岛旧军营,窗外椰树,夜有宵禁。语言课上,老师教词,他们记笔记。初期干农场工厂活,手上沾泥油。学当地习俗,过节日,吃不同饭菜。联合国给医疗援助,定期查体领药。刘伟勇在里约当电工,1961年娶巴西女子,生5孩子,开维修店,到2007年79岁去世。其他4位中国人散开,干体力或技术活,融入社会。55人总的,50是朝鲜人,他们也学语言,部分信基督教,四人成牧师。五年后,有些人闹不满,20位回南韩,18位去瓦苏拉斯传教,其他留巴西拿公民身份,参与社区。后代用葡萄牙语长大,过本地日子。 这事说来,志愿军被俘总数超2万,回国6000多,14000多去所谓的台湾当局控制区,少数如这5位中国人选中立国。战俘营教育过西方生活,巴西虽不强国,但给重新开始机会。他们对回国没把握,担心家庭影响,选择过程几个月,拉帮结派。联合国军营条件差,吃的少,医疗跟不上,日子苦。停战协定签于1953年7月27日,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由印度领头,瑞士瑞典捷克波兰参加。88人先去印度,12中国人中,5去巴西,2去阿根廷,其他去印度或香港。巴西收人,体现中立立场,不偏冷战两边。安置后,他们扎根巴西,到老没回故土。故事反映战争余波,个人在夹缝求生。选巴西不是冲动,是权衡后路。 想想看,那时代,板门店谈判桌前,代表们争战俘条款,中国坚持全体遣返,美方硬推自愿,拖了两年多。巨济岛营里,战俘间矛盾大,亲共反共打起来,美军镇压,1952年国庆那天,52人死113伤。遣返启动,1953年12月解释结束,1954年1月20日,14000多志愿军战俘被移交所谓的台湾当局。剩下不直接遣返的,少数选第三条路。巴西这批,1956年到后,初期适应难,语言不通,工作累,但巴西政府补贴,联合国帮手。弗洛雷斯岛上,他们自理生活,学葡萄牙,部分转信基督教,受营中影响。散到圣保罗贝洛奥里藏特,干农业制造,操作机器。社区里,他们领身份,帮邻里事。26人信教,助中立国安置。刘伟勇一家,五代巴西人,店里修电器,日子稳当。其他中国人,同住几年后分开,投身岗位。战争不只枪炮,还在人心余波。 如今看,这段历史,教育后人。抗美援朝,志愿军用血肉筑长城,击退侵略,保住新生中国。

0 阅读:2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