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咋也想不到,他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竟然会让哈工大的学霸刘汉清

霁雾阙任 2025-10-02 09:52:57

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咋也想不到,他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竟然会让哈工大的学霸刘汉清不服,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位学霸是靠着400元低保生活,至今还住在村里几十年的老房子里。     1980年的江苏泰州双沐村,16岁的刘汉清是全村最有出息的孩子。     那年高考,他考了398.5分,顺利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材料系录取。     在当时录取率不足7%的年代,这成绩简直像是奇迹。     村里人跑来家里道喜,家长们逢人就提,谁见了都说:“这孩子以后不得了。”     刚上大学的刘汉清也没让人失望。     前两年,他成绩一直在班级前几名,每天泡在图书馆,做笔记、查资料,比谁都用功。     老师们见到他,总说他学习认真,脑子灵光。     可大三那年,一本书彻底改变了他的轨迹,徐迟写的《哥德巴赫猜想》。     书里讲陈景润的故事,他看得热血沸腾,当场就对自己说:“我要比陈景润做得更好。”     从那以后,他整个人像变了一个样。     别人去食堂吃饭,他在草稿纸上算数。     别人晚上睡觉,他挑灯研究质数,只睡两三个小时。     课程作业在他眼里成了浪费时间,他几乎把所有精力都丢进了数学的世界。     辅导员和系主任多次找他谈话,劝他:“先把学业完成,有了文凭再研究数学不迟。”     可他完全听不进去,大四那年,因为几门课挂科,他没能拿到毕业证。     带着没完成的“数学梦”回了家,刘汉清没有去工作,而是关在村里那间旧屋里,继续琢磨哥德巴赫猜想。     屋子里没什么像样的家具,床铺旧得吱嘎作响,桌子上、地上堆的全是演算纸,密密麻麻写着数字和公式。     他几乎不和人来往,也不干农活,每天就和笔纸打交道。     最初几年,他还靠父母接济。     后来父母去世了,生活顿时成了问题。     他身体也被拖垮了,长期熬夜和高强度思考让他神经紧张,整宿整宿睡不着,只能靠安定片入睡。     可药钱也没着落。     直到村干部发现情况,把他报上去,他才领上低保。     每月四百块,就是他全部的收入。     有人问他:“够不够花?”他淡淡说:“够了,没什么地方用钱。”     这些年,他没成家,也没孩子。     唯一留下的,就是一摞摞稿纸和几篇没人采纳的论文。     有专家看过,说他的方法有漏洞,缺乏严谨推导。     可他始终不承认,觉得自己走的路没错。     与此同时,世界数学界并没有停下脚步。     布朗的“9+9”、维诺格拉多夫证明的“弱猜想”、陈景润的“1+2”,这些成果一步步往前推进,都是在完整的学术体系和严格的逻辑框架下完成的。     相比之下,刘汉清的研究更像是一个人困在迷宫里,始终走不出来。     他依旧住在那间屋顶漏风的老房子里。     屋里潮湿阴冷,墙角的纸堆都发黄了,但他每天依然照旧写写算算。     村里人看他,有的摇头叹息,说他把大好人生荒废了,也有人觉得佩服,说他能坚持三十年太不容易。     想起陈景润,当年研究条件虽然艰苦,但至少在中科院,有科研团队、有最基本的保障。     而刘汉清,一个人孤零零地钻在角落里,靠低保维持生活,孤注一掷地对抗世界级难题,结局可想而知。     他的人生就像写在纸上的那些公式,密密麻麻,却没有一个结果。     到底值不值,谁也说不清。     但很多人看着他,都会想一句话:再大的梦想,也得先能养活自己。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中国新闻网

0 阅读:74

评论列表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1
2025-10-02 18:55

应该是得了抑郁症

霁雾阙任

霁雾阙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