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 高志凯教授又出新名言了, 没想到这次“压力给到佩洛西那边了”更好玩儿。 高教授这句话被网友玩儿成了梗,很多人说“佩洛西听到了压力这么大就先去了吧”。 还有人说“佩洛西为了让高教授出糗,决定先自尽了”。 高志凯教授,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先不说高教授这句话本身的专业指向,单看网友这波玩梗的走向,其实已经有点偏离“调侃”的边界了。要知道,高教授作为长期研究国际关系的专家,说出“压力给到佩洛西”,大概率是基于对国际局势、美国国内政治生态的专业分析——可能是在拆解佩洛西在某个外交议题上的立场困境,或是预判她面临的内外压力,可这句话一旦脱离了原本的分析语境,就被简化成了一句轻飘飘的“玩梗素材”。 更让人在意的是那些带着恶意的调侃,“先去了吧”“自尽”这类说法,早就超出了正常网络玩梗的范畴。网络空间确实需要轻松的氛围,偶尔拿热门言论开开玩笑也能活跃讨论,但玩笑的底线永远该是“不伤人、不越界”。佩洛西无论在国际政治中立场如何,“人身安全”都是不可触碰的红线,拿“自尽”这种事做调侃,本质上已经不是幽默,而是带着攻击性的恶意宣泄,这既不符合网络文明的要求,也消解了公共讨论该有的理性。 其实这些年,专家言论被玩梗的情况并不少见。有时候一句专业分析,因为用词生动或者句式特别,就会被网友剥离上下文,变成全网传播的梗。可问题是,大家忙着玩梗、造段子的时候,往往忘了去追问——专家说这句话的前提是什么?背后有哪些数据或局势支撑?就像高教授这次的话,要是没人去关注“佩洛西到底面临哪些压力”“这些压力对中美关系或地区局势有什么影响”,只盯着“压力给到”这几个字玩梗,那原本可能有价值的公共讨论,就变成了一场无意义的语言狂欢。 再往深了想,这种“梗化”专家言论的现象,其实也反映出当下公共讨论的一个小困境:碎片化传播让大家越来越习惯“浅阅读”“快消费”,不愿意花时间去理解复杂的专业观点。高教授研究国际关系几十年,他的分析里藏着对局势的洞察,可这些洞察抵不过一句简单好记的梗——网友记住了“压力给到佩洛西”,却没兴趣知道“为什么压力会给到她”,更不会去思考这句话背后的国际政治逻辑。 适度的玩梗能拉近普通人与专业领域的距离,可一旦越过“尊重”和“理性”的线,就会变成对专业价值的消耗。毕竟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只会生产“梗”的专家,而是能通过专业分析帮我们看清世界的人;我们需要的也不是一个只会玩梗的网络环境,而是能容得下理性讨论、听得进专业声音的空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美国学者质问高志凯教授:“中国一个劲发展新武器装备,已经严重危害到周边国家的安全
【14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