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设计埋下伏笔 美国政府之所以会“停摆”,其根源在于其预算审批制度。美国联邦政府的运转资金来自国会批准的年度预算。每个新财年始于10月1日,如果届时国会未能通过任何预算案,也未能通过临时拨款法案(持续决议案)来维持政府运转,联邦政府就会因资金耗尽而部分“停摆”。 自1976年美国执行现行预算程序以来,近50年间,国会仅有4次按时批准了所有拨款法案。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预算无法按时到位的窘境,频繁在“关门”边缘徘徊。 🔥 党争极化点燃危机 制度设计只是基础,两党日益加剧的政治极化才是将“停摆”危机常态化的直接推手。 · 政治筹码:拨款问题不再是简单的政府运转问题,而成为两党博弈、互相牵制的筹码。例如,2018年底至2019年初,当时民主党反对特朗普提出的美墨边境墙项目拨款,两党在移民问题上争斗不休,导致政府创纪录地“停摆”35天。 · “为反对而反对”:正如专家所指,两党在预算问题上谈不拢,很多时候是“不想谈拢”,目的在于进行利益交换、推卸政治责任,甚至“为反对而反对”。 · 程序漏洞:在参议院,少数党还可以利用“冗长辩论”等程序性规则,阻挠法案快速通过,进一步加剧了僵局。 💸 全社会承担沉重代价 政府的每一次“停摆”,最终都由整个社会来埋单。 · 联邦雇员首当其冲:大量联邦雇员被迫无薪休假。本次“停摆”就有约80万联邦雇员面临这一困境。更严峻的是,美国政府此次表示不排除会对部分岗位进行“永久性”裁员。 · 经济与民生受冲击: · 宏观经济:2018-2019年那次长达35天的“停摆”,估计给美国经济造成了超过100亿美元的损失。高盛集团曾估算,政府每“停摆”一周,经济增速将下降约0.15至0.2个百分点。 · 公共服务:国家公园关闭、部分签证和护照办理延迟、低收入家庭的食品券和住房援助可能受到影响。 · 市场信心:关键经济数据(如非农就业报告、通胀数据)的发布可能暂停,影响投资者决策和市场稳定。 🔄 难解的恶性循环 尽管大多数美国民众反感这种不负责任的政治行为,但“停摆”闹剧却一再上演。其背后是难以调和的政治现实:两党都紧握自己的核心议题,担心在拨款问题上的让步会触怒基本盘,影响选票。这使得政府拨款日益与民众福祉脱钩,沦为争夺政治利益的工具。 在政治极化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这场难解的恶性循环,恐怕仍将是美国政治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对于这种两党僵局导致的政府“停摆”,你怎么看?它究竟是政治制度的必然缺陷,还是民主博弈的无奈代价?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美国政府要关门 美国经济衰退 美国停摆 美国强盛之谜 美国政坛动荡 美国制度分析 美国政治现状
台湾刚获波兰邀请,参加“华沙安全论坛”,就遭到美部长当头一棒最近国际局势真是
【31评论】【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