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一句童言,怎么就戳中了全网的泪点和痛点? 宁夏一个普通的家里,饭桌旁的孩子突然奶声奶气地开口,说奶奶身上有异味,让妈妈赶紧把奶奶送回老家。这话一出来,饭桌上的空气都僵了,奶奶的手停在筷子上,脸上的笑容也挂不住了。还好妈妈立刻放下碗,脸色严肃地纠正孩子:“嫌弃谁都行,不能嫌弃把你养大的人,尊重长辈是咱们家的底线”。这段短短十几秒的场景被传到网上,立马让无数人心里又暖又沉。 其实咱得先搞明白,孩子说这话未必是坏心眼。五六岁的小孩嗅觉比大人灵两倍,他们不懂什么是皮脂氧化、什么是代谢变化,只知道那味道让自己不舒服,就直白地说了出来。可让人揪心的不是“嫌臭”这个感受,而是“赶走奶奶”这个念头——是谁让孩子觉得,自己有权利因为不喜欢就排斥家里的老人? 想起身边真有不少这样的事。有的大人逗孩子“你奶奶臭不臭”,孩子说“臭”,大人还哈哈笑,觉得童言无忌。可孩子哪分得清玩笑和伤害,只当这种嫌弃是被允许的,今天敢在饭桌说,明天就敢在别处喊。还有回在公园,看见小孩嫌奶奶走得慢,甩开手喊“你太笨了别跟着我”,奶奶只尴尬地笑,压根没管教。对比之下才懂,宁夏这位妈妈的“当场黑脸”多重要,她是把跑偏的教育及时拉回了正路。 再说那股被嫌弃的“味道”,哪是什么脏东西,分明是岁月刻在老人身上的痕迹。日本学者管这叫“加龄臭”,是年纪大了身体机能变化带来的,不是靠多洗澡就能完全去掉的。可这个有味道的老人,是半夜起来给孩子冲奶粉的人,是冬天把孩子小手揣进自己兜里的人,是变着法做孩子爱吃的饭菜的人啊。孩子只闻到了味道,却没看见奶奶为他付出的那些日日夜夜。 这位妈妈最聪明的是,她把尊重说成“底线”,而不是“美德”。美德是锦上添花,底线是寸步不让——你可以不喜欢香菜,但不能把盘子掀了;你可以不适应味道,但不能否定那个爱你的人。其实最好的教育不止是说教,要是饭后能带孩子给奶奶洗个袜子、打盆热水擦脸,孩子亲手忙活一次,比讲一百遍孝道都管用,他会明白味道能冲掉,可伤害人的话会留很久。 说到底,娃就是大人的复印件。要是平时总在孩子面前吐槽“外公脏”“奶奶啰嗦”,又怎么怪孩子说出嫌弃的话?今天教他怎么对待奶奶的“味道”,其实是在教明天的他,怎么对待我们老了以后的样子。 你们身边见过这样的场景吗?要是自家孩子说这话,你会怎么教?来评论区聊聊吧。 来源:海报新闻
二八又取得阶段性突破!柴桑大姐直播:这个受害的当事人这条路走不通,再走另外一条
【7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