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侵略中国三次,英国胜。法国侵略中国两次,法国胜。德国侵略中国一次,德国胜。沙

重楼读世界 2025-10-01 15:47:05

英国侵略中国三次,英国胜。法国侵略中国两次,法国胜。德国侵略中国一次,德国胜。沙俄侵略中国一次,沙俄胜。日本侵略中国三次,日本胜两次,败一次。   这是一个刺眼的账单,也是一面镜子,1840年到1945年,整整一百多年,西方列强轮番登场,中国一次次败下阵来。   英国来了三次,三次得手;法国来了两次,两次满载而归;德国、沙俄各来一次,也都没空手而归。日本最狠,三次动手,两次称王,直到最后一次才被打退,这不是谁聪明谁愚蠢的问题,是时代和制度决定了谁是刀子,谁是鱼肉。   1840年英国人带着鸦片和炮舰闯进中国南海,起因并不复杂、英国人想逆转贸易逆差,把中国茶叶换成鸦片卖回来,林则徐铲了他们的“毒货”,于是他们就开打。   47艘战舰、4000人,打得清政府节节败退。《南京条约》一签,中国的半殖民地时代就拉开大幕:香港割让、赔款2100万银元、五口通商,说白了就是“你得听我的”。   还没喘口气,1856年英国又带上法国卷土重来。这次借口是“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实则是想要更大的蛋糕。   英法联军一路打到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再次跪地认输。《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接连签下,九龙半岛拱手送人,赔款照旧,通商口岸越开越多。   1900年八国联军来了,英国还是领头羊之一。这一次,北京城都被攻陷,慈禧太后差点跑路西安,《辛丑条约》一签,中国赔了4.5亿两白银,英国分得巨额赔款,列强的势力彻底渗透到中国内政、外交、军事、教育的各个角落。   法国人跟英国人差不多路数,第二次鸦片战争,他们和英国并肩作战,打进北京,圆明园烧的时候法国人也没少出力。   然后又在中法战争中以“保护越南”为名进攻中国西南,尽管镇南关之战中国打赢了,但清政府还是“主动求和”,签了《中法新约》,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控制权,还开放了更多西南口岸。   德国人来得晚,但下手并不轻,1900年八国联军时,德国借“传教士被杀”为由出兵山东,占了胶州湾,租了99年,赔款也到手了——9000万两白银。德国人要的是地盘和商机,他们得到了。   沙俄呢?它不打正面战,但趁火打劫最在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它看清朝泥菩萨过河,连打都不用打,直接靠威胁和条约,先后签下《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一口气吞下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相当于一个新疆加一个内蒙。清政府连个像样的抗议都没发出,只能“表示遗憾”。   日本则是最不讲情面的那个,1894年的甲午战争,清朝海军全军覆没,台湾、澎湖拱手送出,白银赔了2亿两,签下《马关条约》。   1900年它又参加八国联军,分得一块蛋糕,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期横扫中国,南京大屠杀震惊世界,但这一次中国没再倒下,14年浴血奋战,全国上下咬着牙撑了下来,最终把日本赶出家门。   在这一个多世纪里,中国不是没反抗过。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民众自发抗英,义和团起义、戊戌变法,甚至是清末的新政改革,尝试过很多次,但问题出在根子上。   整个清政府的神经系统已老化,管理机制封闭、军事技术落后、外交一塌糊涂,如果把国家比作一个人,那时的中国就像个生了病却不肯吃药的老人,敌人来了,还固执地想着“息事宁人”。   反观西方列强和日本,他们是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武器先进,战略清晰,目标明确,而清政府还在讨论该不该开海关、办学堂,面对坚船利炮连基本的军事动员都做不到。   更要命的是,打一仗就签个“不平等条约”,把问题暂时压下去,结果养虎为患,得寸进尺。   也正是在一轮轮失败中,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康有为、梁启超鼓吹变法,孙中山号召革命,五四运动唤醒青年,最后才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   特别是1937年之后,中国真正实现了“全民抗战”,不再是“政府打仗、百姓围观”,而是从八路军、新四军到普通百姓都参与其中。这才是日本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历史不能假设。如果清政府当年哪怕有一点骨气、哪怕早一点改革,或许不会输得这么惨,但历史也确实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落后真的会被打,而且是被反复羞辱地打,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这些失败,就不会有后来的觉醒。   1949年后,中国才真正从这段屈辱史中走出来。抗美援朝、恢复联合国席位、两弹一星、高铁出海,这些都是在告诉世界:中国不再是“任人宰割”的旧中国。   今天回头看那段历史,不是为了揭伤疤,而是为了记住:主权不是别人给的,尊严也不是靠谈判换来的,它得靠实力,靠制度,靠人民的觉醒去守住。 参考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网——正确辨析西方列强对近代中国的侵略

0 阅读:76
重楼读世界

重楼读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