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带不动的国家,我国邻居塔吉克斯坦,为何沦为“中亚难民”。 守着中亚最丰富的水资源,却被邻国卡着脖子;中国帮建了能照亮半个国家的水电站,本国却还有近五分之一人口要去国外讨生活。 塔吉克斯坦这个与中国新疆接壤的邻居,手里握着阿姆河80%的水量,脚下却踩着重重困境,即便有中国的大力扶持,还是没能摆脱“人口外流”的标签。 这从来不是中国“带不动”,而是这个国家的生存困局,藏在地理、历史和邻国博弈的层层死结里。 塔吉克斯坦的命门,恰恰是它最该引以为傲的水资源。全国93%的地盘是高山,帕米尔山脉的冰川融水汇成了阿姆河,让这里人均水资源量超过1.1万立方米,是邻国乌兹别克斯坦的十五倍还多。 可偏偏老天爷开了个玩笑,下游的乌兹别克斯坦98%的农田都要靠阿姆河水灌溉,全国一半以上人口的生计都系在这条河上。 塔吉克斯坦想靠水资源发电脱贫,修个水电站就能解决全国用电问题,却直接戳中了乌兹别克斯坦的痛处——水库蓄水会截流,下游的棉花地就得旱着。 最典型的就是罗贡水电站,这个能发3600兆瓦电的项目,从2003年重启就争议不断。乌兹别克斯坦多次抗议,说蓄水会让本国灌溉用水减少三成,甚至威胁要切断边境贸易。 塔吉克斯坦硬着头皮推进,却因为邻国的阻挠,资金和物资都跟不上,拖了十几年才勉强投产。 明明守着“大水缸”,却连发电都要看别人脸色,这种尴尬成了塔吉克斯坦发展的第一道坎。而这道坎的根子,早就埋在了苏联时代。 苏联时期的“棉花经济”给塔吉克斯坦套上了甩不掉的包袱。当时莫斯科给中亚各国分了工,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专门种棉花,粮食、机器全靠其他加盟共和国供应。 为了种棉花,苏联逼着两国修了密密麻麻的灌溉渠,塔吉克斯坦有限的平原全改成了棉田,连瓦赫什河谷这块“救命田”都没能幸免。 1991年苏联一解体,棉花卖不出去,粮食又断了供,塔吉克斯坦瞬间陷入饥荒。并且那些灌溉渠年久失修,现在想种点粮食,水要么引不过来,要么引过来就被下游抢着用,农业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中国看在眼里,伸手帮的都是最关键的民生工程,但这些努力很快就撞上了跨境争端的硬墙。 2016年杜尚别2号水电站投产,每年能发12亿度电,本以为能让工业有点起色,可乌兹别克斯坦偶尔会故意减少下游供水,导致水电站在枯水期出力不足,很多工厂还是得靠柴油发电机凑活。 中塔公路修通后,货运时间从半个月缩到3天,可塔吉克斯坦能运出去的大多是原矿,加工能力几乎为零。 原来想靠这条公路把农产品卖到中国,结果因为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边境时常受限,新鲜蔬菜运到口岸就烂了一半,贸易始终热不起来。 比跨境争端更磨人的,是侨汇依赖形成的恶性循环。现在塔吉克斯坦近五分之一人口在国外打工,主要集中在俄罗斯,他们寄回的钱占了全国经济总量的近五分之一,是实打实的“经济支柱”。 可这笔钱救了急,却毁了长远。年轻人都去俄罗斯当建筑工、服务员,国内工厂招不到人,哪怕有中国企业来投资建厂,也得花高价从周边国家雇工人。 更糟的是,侨汇受俄罗斯经济影响极大,2022年之后俄罗斯经济增速放缓,不少打工者寄回的钱少了一半,塔吉克斯坦的消费和投资立刻跟着下滑,更多人只能跟着出去打工,形成越穷越外流、越外流越穷的死循环。 有人说塔吉克斯坦是“扶不起的阿斗”,可真走进这个国家才知道,它的困境是多重枷锁套在一起的。 地理上,93%的山地让工业和农业没地方落脚;邻国关系上,守着水资源却不敢放手用,发展被死死限制;历史上,苏联的分工留下了畸形的产业结构;内部,劳动力流失让产业升级成了空谈。 中国的援助能打破其中一环,比如建电站解决用电,修公路打通物流,但解决不了邻国间的利益博弈,也填不满劳动力流失的窟窿。 就像中塔合作的金矿项目,中国企业带来了设备和技术,把原矿加工成精矿,产值翻了三倍,可当地能胜任技术岗位的人没几个,大部分工人只能干体力活,工资也上不去。 工人觉得不如去俄罗斯挣得多,项目时常面临用工短缺。这就是最现实的问题:中国能给机会,但塔吉克斯坦得有接住机会的人,而人,早就被侨汇的短期利益和长期贫困逼走了。 现在的塔吉克斯坦,经济增速看着不错,2025年上半年还达到了8.2%,但增长全靠卖矿石和侨汇撑着,一点都不扎实。 中国帮建的基础设施还在那,水电站照样发电,公路照样跑车,可这些没能变成能留住人的产业。 所以说不是中国带不动塔吉克斯坦,而是这个国家的困局太复杂。地理给了它先天的局限,历史和邻国关系又给它加了后天的束缚,这些都不是修几座电站、几条公路就能解开的。 那些外流的人口,与其说是“中亚难民”,不如说是在多重困境里挣扎的普通人。 中国能做的,是递上梯子,可爬梯子的路,终究得靠塔吉克斯坦自己,连同那些和邻国的恩怨、内部的沉疴一起,慢慢趟出来。
俄罗斯情报部门发现,在乌克兰背后,不仅仅有北约,还有一个隐藏的势力!俄罗斯情报部
【3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