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产出的“海水稻”,明明口感难吃,还越种越多,为何国家要大力发展它呢?其实原

阿皮历史库 2025-10-01 11:58:42

盐碱地产出的“海水稻”,明明口感难吃,还越种越多,为何国家要大力发展它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它太优秀了!     国务院公开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明确指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中国要牢牢把住自己的饭碗,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问题是,中国人口接近十四亿,可耕地资源有限,人多地少的矛盾始终存在。     即使粮食总产量在世界占了四分之一,但压力依然巨大,稍有风吹草动,国际粮价波动,中国人吃饭就会受到冲击。     尤其当全球气候变化、地缘政治紧张、国际粮食贸易壁垒增加时,这个问题就更显得严峻。     放在这样的背景下,你就明白为什么国家会盯上盐碱地这个“潜在宝藏”。     盐碱地过去被叫做“不毛之地”,能种的东西有限,很多地方白茫茫一片,看着根本没法耕作。     中国的盐碱地面积在十五亿亩以上,这里面如果哪怕能改良出一部分出来,那就是新的粮仓。     海水稻的意义就在这里,它能在这种本来种不出粮食的地方活下来,并且还能结出稻谷。     这不是单纯靠化肥催的,而是经过科学家长期育种,把耐盐基因和优良品种相结合,比如把传统的杂交水稻优势和耐盐性结合起来,从而培育出既能在盐碱地活得下去,又能产粮的稻谷。     海水稻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粮食数量上,还体现在耕地保护上。     现在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十二亿亩红线是底线,不允许核心耕地减少。     但城市化、工业化在继续推进,要开拓更多传统良田是不现实的。     这时候,如果能把过去废弃的盐碱地变成稻田,就等于是在无中生有,为现有的粮食安全加了一层保险。     就像山东东营,当地有大片盐碱滩,以前是“十年九不收”,农民辛辛苦苦也没啥产出,现在通过海水稻和配套改良技术,盐碱地逐渐变成了粮田,有的地方甚至实现了“当年种、当年收”的水平,被媒体称为“新粮仓”。     很多人关心的一点就是味道,确实,最开始培育出来的耐盐稻口感比较粗糙,不如我们餐桌上常吃的东北大米那么香软。     但要知道,任何一种农作物改良都需要过程。     海水稻团队通过杂交、基因编辑等方式不断改良,口感已经得到了改善,有的品种米粒还被消费者评价说有一点特别的清甜。     而且退一步说,就算它的口感暂时比不上优质大米,它的战略价值仍然是无可替代的。     因为它能让几千万、上亿亩盐碱地变成粮田,哪怕其中一部分产出的米主要用来做储备粮、饲料或工业用途,都会极大提升我们整体的粮食安全系数。     现在国内优质米的供应已经充足了,每年高端米的产量也在增加,海水稻更多的使命是扩充基本粮源,是战略性储备。     另一方面,它的口感问题正在逐渐改进,新的品种出来后差距已经没那么大。     更别忘了,有些海水稻米被用来加工成“袁蒙米”等品牌,市场反响并不差。     海水稻的优秀不是因为它好不好吃,而是因为它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事。     它能突破盐碱地的限制,为中国增加潜在上亿亩可种植面积,它和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生态修复、国际合作这些层面息息相关。     它是国家粮食战略的一部分,中国计划在十年内将海水稻推广到一亿亩盐碱地,如果成功,每年新增的粮食产量可以养活数千万人,这对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国家来说,是相当关键的一步。

0 阅读:41

猜你喜欢

阿皮历史库

阿皮历史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