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很多人都没思考过,为什么古代全国多座城市,都以“似扬州”为荣?看看那些流传千年的诗句,可以总结出3个原因。最近翻到一组古人赞美城市的诗句,越看越感慨:南京说“未必渡江能胜此,秣陵应号小扬州”,成都写“十里珠帘都捲上,少城风物似扬州”,连淇县都有“一种风流一种死,朝歌争得似扬州”,仿佛“似扬州”三个字,就是古代对一座城市“繁华”的最高认证,看似只是一句诗句赞美,实则藏着扬州当年的“霸主地位”。 昨天和一位诗词研究者也在聊这件事,之所以“似扬州”能成为古代全国通用的“繁华标准”,主要有3个原因。一是扬州的繁华够“长久”,不是短暂的昙花一现,隋唐靠大运河登顶运河经济巅峰,明清靠盐商文化延续富庶,数千年的繁华积淀,让它有了“被效仿”的资本,比起那些只盛极一时的城市,更有说服力;二来,扬州的繁华够“全面”,不只是经济富庶,还有笙歌夜市、烟月风光的生活氛围,不管是南京的“灯火”、天津的“鱼盐”,还是杭州的“笙歌”,都能在扬州找到原型,这种“全方位繁华”,让其他城市愿意以此为参照;第三则是,扬州的繁华够“有影响力”,它虽在长江以北,却深度融入江南文化,甚至撑起了江南“繁华富庶”的标签,连湖熟文化(江南史前文化)覆盖的南京、镇江,都曾受其文化辐射,这种跨地域的文化影响力,让“似扬州”的赞美突破了地域限制。 根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扬州盐商的财富总量,曾占据全国商业财富的相当比例,这种经济与文化的双重优势,让它成为“繁华符号”。更难得的是,即便如今扬州因交通方式变革衰退,那些“似扬州”的诗句依然流传,就像它留下的文化印记,从未真正消失。以前总觉得“城市繁华”是靠当下实力说话,现在才懂,能成为千年参照的繁华,才是真正的“不朽”。希望当下城市在追求经济的同时,也能沉淀这样的文化分量,而不是只做“短期亮眼”的泡沫!
1141年,岳飞遇难,韩世忠立刻交出兵权,闭门谢客,从此不再谈及战事,也不和旧部
【6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