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北征乌桓时期,质问张辽道:“我想让你指挥全军,将军可敢?”张辽毫不犹豫道:“有何不敢,但不知主公可愿意听从我的号令?” 先搞明白,曹操为啥非得跟远在东北的乌桓人过不去。当时曹老板刚刚平定河北,屁股还没坐热。袁绍的俩儿子袁尚、袁熙,带着残部投奔了乌桓。这乌桓可不是什么善茬,当时的带头大哥叫蹋顿,是个狠角色,统一了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的乌桓部落,手底下几万骑兵,来去如风,战斗力爆表。 袁家在河北经营多年,人心还在。现在袁氏后人加上乌桓铁骑,就像在家门口埋了个定时炸弹。今天抢你一个县,明天烧你一个屯,让你不得安宁。曹操想挥师南下干刘表、孙权,就必须先把后院这火给灭了。所以,北征乌桓,不是曹操想不想打,而是不打不行。 可这事儿一提出来,曹营内部炸了锅。关键时刻,还得是“鬼才”郭嘉。他力排众议,给曹操吃定心丸。他的分析很到位:第一,刘表就是个“坐谈客”,没什么雄心壮志,而且他忌惮刘备,不敢把兵权真交出去,所以南边不足为虑。第二,乌桓人觉得自己离得远,肯定没防备,咱们玩个千里奔袭,打他个措手不及,一战可定! 曹操一听,定了!就这么干!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出征。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军走到今天津蓟县一带,老天爷开始“作妖”了。连着下了两个月的大雨,道路泥泞不堪,大军寸步难行。 更要命的是,乌桓人把沿海的大路都给堵死了。常规路线走不通,奇袭计划还没开始就面临破产。 就在曹操一筹莫展之际,一个叫田畴的本地人站了出来。他原本是幽州官员,熟悉地形。他告诉曹操,有条小路,废弃了快两百年,可以绕过乌桓的防线,直插他们的老巢柳城。 走小路?这是把全军的性命押在一次豪赌上。万一路上被乌桓人发现,设个埋伏,那进去的就是一支孤军,插翅难飞。 但曹操这人,一生都在赌。他当即拍板,扔掉辎重,亲率最精锐的轻骑兵,跟着田畴钻进了深山老林。 穿行了五百多里无人区,曹军终于绕到了敌人后方。可就在离柳城还有二百里的时候,还是被乌桓的侦察兵发现了。蹋顿大惊,赶紧集合了数万骑兵仓促应战。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在白狼山,疲惫不堪的曹军先锋和仓促集结的乌桓大军,猝然相遇。 曹操手下的大将们“左右皆惧”,都慌了神,建议曹操先找个地方稳住阵脚,等大部队上来再说。 暂缓作战,是当时最稳妥、最理性的选择。但战场上,战机稍纵即逝。 就在这时,张辽站了出来。他登上高处,迅速观察敌情。他发现乌桓人虽然多,但队列混乱,显然也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根本没形成有效的指挥。 他冲到曹操面前,大喊:“此战可胜!趁敌阵脚未稳,我军精锐正面冲击,必能破之!” 曹操看着眼前这个眼神坚毅的降将,做出了一个他军事生涯中最大胆的决定之一。他解下自己随身佩戴的指挥麾,亲手交给了张辽。 这面旗帜,意味着战场最高指挥权。更重要的是,曹操把压箱底的王牌,虎豹骑,也交给了张辽。要知道,虎豹骑是曹操的嫡系中的嫡系,统帅历来都是曹氏宗亲,把这支“天下骁锐”交给一个外姓将领,这是何等的信任! 张辽没有辜负这份托付。他接过帅旗,身先士卒,率领虎豹骑和徐晃、张郃等猛将,如一把尖刀,狠狠地扎进了乌桓混乱的军阵。乌桓骑兵虽勇,却哪里见过这种精锐重骑兵集团冲锋的阵势,瞬间被冲得七零八落。 混战中,张辽的部队死死咬住了乌桓单于蹋顿。最终,这位“有冒顿之姿”的枭雄,在乱军中被斩杀。 主帅一死,乌桓大军彻底崩溃,数万骑兵四散奔逃。等到曹操率领后续部队赶到时,战斗基本已经结束了。张辽,凭着超人的胆识和战场嗅觉,率领先锋部队,就打赢了这场决定性的白狼山之战。 此战之后,曹操顺利攻克柳城,胡、汉二十余万人投降。曾经威胁北疆的乌桓势力,从此一蹶不振,退出了历史舞台。曹操收编其中的精锐,组建了日后威震天下的“乌丸铁骑”。经此一役,北方才算真正安定。 代价也是沉重的,随军出征的郭嘉,因为水土不服,加上劳累过度,在归途中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这是曹操心中永远的痛。 回到邺城后,曹操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他把当初那些劝他不要北征的人都找来,不仅没处罚,反而个个重赏。 他说:“我这次出征,实在是侥幸,凶险万分。虽然赢了,但那是天意。你们当初的劝谏,才是万全之策,必须赏!” 一场大胜之后,没有骄傲自满,反而深刻反思其中的风险,并肯定反对者的价值。这份胸襟和格局,才是曹操能成为一代枭雄的根本。他明白,一次赌赢了不代表次次都能赢,兼听则明,防患于未然,才是长久之道。对比一下官渡之战前杀了田丰的袁绍,高下立判。 而张辽,经此一战,彻底奠定了他曹魏五子良将的地位,从一个单纯的猛将,蜕变为能独当一面的帅才。这为他日后在合肥威震逍遥津,吓得孙权“闻张辽之名,小儿不敢夜啼”,埋下了最坚实的伏笔。
曹操问贾诩:“你为啥想不出‘白衣渡江’这样的计谋?”贾诩回答:“我虽说叫做‘毒士
【19评论】【22点赞】
微雨燕双飞
朝阳,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