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的女志愿军战士在回国途中途经沈阳,趁着换乘的间隙,她走进了一家照相馆,在这张照片中,她留下了自己年轻而清秀的容颜,那双浓眉大眼,如同清澈的湖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她的胸前,挂着两枚奖章,那是她为抗美援朝战争付出的荣誉。 1954年1月,沈阳火车站冷得像冰窖。她从朝鲜前线回来,坐的军列在这儿要换乘。 部队规定不能乱走,她却跟队长请了个假,说想出去看看街。 队长看她瘦得脱相,眼圈发青,也就点了头。 她一个人拐进了附近的照相馆,拍下了这张后来被无数人记住的照片。 她叫唐月瑛,那年刚满二十。 讲真,要不是照片传出来,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个年轻姑娘是从朝鲜战场上回来的志愿军。 她不是冲锋陷阵的兵,但是她在战壕边唱了一年多的戏。深山老林、矿洞山沟,她走哪儿演哪儿,847场,一场没落。 你可能会想,唱戏不就是轻松事儿?可问题来了,那可是在朝鲜前线。 演出场地不是礼堂,是山洞,是坑道,是用砖头垒起来的临时台子。台下坐的,全是刚打完仗的兵,有的还绑着绷带。 最冷那次,山洞里气温零下二十多度,她的油彩冻成了冰块,一抹就掉渣。 一次停电,台下战士们就举起手电筒照着她的脸,演出没停。 演《西厢记》的时候,有战士大喊:“张生别走!”她一下破了音,眼泪也绷不住了。 她不是一开始就穿上军装的。1934年,她出生在上海,家境普通,家里没人从军。 15岁那年,她进了玉兰剧团,跟徐玉兰学越剧,改了艺名叫“徐小玉兰”。她学得快,唱得准,基本功扎实,十几岁就能挑大梁。 可谁也没想到,1952年,她主动报名参军,跟着剧团成建制入伍了。 那年她才18岁,别人都说她疯了。她不吭声,只背着行李站到队伍里。到了朝鲜,她才知道,战场远比她想的更苦。 她住的地方是矿洞,深五层,阴湿得能拧出水。 她月事来了没棉布,男战友把自己棉衣里的棉花掏出来塞给她。吃的是炒面,偶尔能分到一点糖,那天她就觉得是过节。 可她从没抱怨过一句。 她说:“我唱戏,是为了让他们笑一笑。” 战士们给她送小礼物,有子弹壳做的戒指,有从后方带来的苹果。她收着,每天演完就在日记本上记一笔,一共847场,她记得清清楚楚。 1954年,她随队回国。火车停在沈阳,换乘之前有三个小时空当。 她没去吃饭,没去休息,就一个人走到了照相馆。她想给自己留张照片:不是为纪念战争,而是为纪念自己还活着。 她没穿军装,就穿一件灰布棉衣,领口还有点皱。可她坐得笔直,眼睛定定地看着镜头。 她知道,这一眼,是她把命从战争里捞回来后,最值得骄傲的时刻。 后来她回到上海,转入越剧院继续演出。1957年,她在《红楼梦》里演王熙凤,一炮而红。 1962年演电影版时又改演鸳鸯,台上台下,掌声不断。 可她从不提自己去过战场。她说:“那是我们那一代人的事,讲出来没什么意思。” 直到2020年,国家给她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她才在采访里简单说了几句。她说:“我什么也没做,只是唱了几场戏。” 她没说,那847场戏,是用命唱的。 2021年,她去世了,87岁。她的战地日记和那张照片,被家人捐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人们这才知道,那个清秀安静的女子,曾经站在最危险的地方,用一张嘴、一身戏,把希望唱进了每一个战士的心里。 这张照片,如今被放大,挂在展厅里。你一眼看过去,只觉得这姑娘长得干净、眼睛明亮。 可你要是知道她走过的路,你就会明白——这光亮,不是天生的,是从枪林弹雨里熬出来的。 她叫唐月瑛,她只是个演员。但在那个年代,她也是一名战士。
一位年轻的女志愿军战士在回国途中途经沈阳,趁着换乘的间隙,她走进了一家照相馆,在
地缘历史
2025-10-01 09:46:16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