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荷兰今天突然宣布了! 荷兰宣布所有欧盟成员国已加入其主导的“半导体联盟”,共同推动修订欧盟《芯片法案》。27个欧盟成员国罕见地站到同一阵线,全力支持荷兰主导的“半导体联盟宣言”。这颗信号弹照亮了欧洲争夺芯片自主权的野心。 欧洲的芯片雄心撞上冰冷现实。那个2030年拿下全球芯片产量20%的目标?听起来气势恢宏,现实却骨感得让人尴尬。当前欧洲在全球芯片生产的占比仅约10%,而欧洲审计法院直接泼来一盆冷水:照现在这速度,20%的目标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看看那些受挫的项目吧,每一个都在诉说欧洲芯片制造的无力感。英特尔在德国马格德堡那座计划中投资170亿欧元的工厂,最终悄无声息地取消了。意法半导体与GlobalFoundries在法国克罗勒斯的联合项目,规划中的75亿欧元投资如今陷入停滞,厂房迟迟未能拔地而起。 欧盟并非没有行动。430亿欧元的《芯片法案》预算看似庞大,但放到全球赛场上一比,立刻相形见绌。美国通过《芯片法案》投入527亿美元直接拨款外加25%的投资税收抵免;韩国豪掷4400亿欧元打造“K-半导体策略”;日本承诺提供583亿欧元政府补贴。欧洲的投入,在这场全球补贴大战中简直杯水车薪。 地缘政治的阴影下,芯片已不再是普通电子元件,早已升级为国家实力与安全的战略资产。疫情时期的芯片短缺让欧洲的汽车产业一度停摆,揭示了供应链高度集中的脆弱本质。而AI技术的爆发式崛起,更加剧了各国对先进芯片的争夺。 欧洲半导体战略正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欧盟委员会在最新《国际数字战略》草案中坦承,欧洲在云服务、人工智能和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对美国的技术依赖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欧洲审计法院尖锐指出,欧盟“未能把握数字革命机遇”。 半导体联盟宣言的三大核心目标——强化生态圈、维持领导地位、确保产能稳定,听起来振奋人心,但欧洲内部的系统性问题正不断侵蚀这些美好愿景。 即便获得国家资金批准,项目仍常常因法律审查、预算流程及割裂的许可制度而遭遇国家级延误。这种行政泥潭不仅拖长项目时间线,更无情地削弱投资者信心。 人才流失更是欧洲的切肤之痛。贯穿半导体产业链的专业人才短缺持续构成硬约束。而没有顶尖工程师,再宏伟的蓝图也只能躺在纸上。 欧洲不是没有自己的王牌。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法国CEA-Leti等研究机构,以及光刻机巨头ASML,都是欧洲研发与设备优势的明证。但问题在于,欧洲在半导体制造领域的存在感依然薄弱——尤其在决定未来的先进制程环节。 放眼整个欧洲,现有及规划中的产能大多集中在成熟制程。在AI与高效能运算芯片的关键战场上,欧洲几乎失语。当全球都在竞逐2纳米、3纳米时,欧洲还在28纳米甚至更成熟的制程上打转。 SEMI呼吁的“将芯片支出增加4倍”,正是产业界对当前投入规模不足的集体焦虑。但钱能解决一切吗?欧洲缺乏的不仅是资金,更是统一的战略执行力和敏捷的决策机制。 欧盟内部的市场分裂同样不容忽视。德国倾向于跨大西洋技术协同,法国则更偏爱本土技术保护措施。这种政策取向的分歧,使欧盟难以形成真正统一的半导体战略。 “欧洲栈”(Eurostack)运动曾呼吁构建涵盖操作系统、云计算、AI算法的本土科技生态,但梦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丹麦哥本哈根等城市尝试替换微软云服务,荷兰议会推动减少美国技术依赖,结果都因缺乏成熟替代方案而举步维艰。 欧盟芯片法案2.0的转向——从宽泛的市场份额目标转变为更具针对性的行动,实则是对现实困境的妥协与调整。它聚焦于确保关键技术、加快审批流程,并深化整个半导体链的技能和融资。 但欧洲真正需要的是结构性变革。 IDTechEx技术分析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弥补半导体产业差距仅靠政治雄心远远不够。若无快速项目审批、强化协同机制、建立可信执行路径,欧洲的芯片自主权将永远停留在宣言里。 欧洲的芯片困境,某种程度上也是全球化的缩影。在相互依存的技术价值链中,完全自主是否可能?又是否必要?当欧盟坦言“目前不具备脱离美国大型科技公司的能力”时,这种务实反而可能成为其在新一轮芯片竞赛中的最大优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快讯!快讯! 荷兰今天突然宣布了! 荷兰宣布所有欧盟成员国已加入其主导的
小鸣谈天下
2025-09-30 22:45:22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