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上当了,大陆已经悄悄放出全新的统一模式,见效快、风险低!表面风平浪静,底下水流全换了向。 去年的厦金情人节事故,岛内有人以为“大陆就会吼两句”,不认错、不赔偿,面子立住了——真相是,棋盘那天起就翻面了。事故后没几天,福建海警宣布:厦金海域常态化执法。不是一句气话,是按日程表来的。 2024年2月14日下午,一艘大陆籍快艇在金门北碇东海域作业,被台湾海巡艇发现后展开追逐。快艇在逃避过程中翻覆,四名船员落水,其中两人不幸死亡,另两人获救送医。此事迅速引发两岸关注,大陆方面指责台湾海巡执法不当,台湾则称快艇为“三无”船只,进入禁限制水域,追缉过程符合程序。事件曝光后,岛内媒体报道铺天盖地,家属情绪激动,福建红十字会介入协调遗体移交事宜。短短几天内,事故从渔业纠纷升级为海域管辖争议,暴露了厦金一线长期积累的边界模糊问题。两岸渔民本是同根生,却因水域划界屡生摩擦,这次碰撞只是冰山一角,牵动着更深层的战略神经。 事故发生后,大陆迅速做出回应,公开否认金门周边存在所谓“禁止限制水域”,强调该海域属于中国领海,渔业作业应受保护。2月18日,福建海警正式宣布在厦金海域启动常态化执法巡查行动,这不是临时举措,而是纳入年度计划的系统部署。行动伊始,舰艇编队就进入争议水域,开展巡航检查,重点维护渔民权益。台湾海巡虽出动驱离,但面对大陆舰艇的吨位和装备优势,选择保持距离,避免直接对抗。短短一周内,海警已完成首次巡查,标志着执法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管控。岛内部分人士一度乐观,认为大陆只是“吼两句”泄愤,谁知这已悄然改变海面权力格局。 常态化执法的启动,直接源于事故教训。大陆海警舰艇如2901型巡逻舰,排水量超过万吨,续航能力强,装备包括速射炮和声呐系统,远超台湾海巡的中小型艇只。2月19日,海警即登检一艘台湾观光船,检查证件和航行日志,过程虽短暂,却让船上乘客惊慌失措。此后,巡查频率逐步增加,3月起扩展路径,覆盖金门东北五海里范围。执法不限于巡航,还包括渔船登检、违规网具扣押和浮标投放。到6月25日,已完成第十次行动,每次编队规模在三至六艘,路径从固定路线转向灵活机动。这样的节奏,确保了持续压力,却不引发大规模冲突,成本低廉且效果显著。 执法行动的深化,很快波及周边岛屿。5月,东引岛和乌丘屿纳入巡查范畴,海警舰艇在雾气中投放警示浮标,扫描海底异常,拦截偏航渔船。马祖方向也开始例行化,7月起结合休渔期专项执法,舰队航行数百海里,维护作业秩序。澎湖海域同样感受到影响,8月后,海警编队现身,检查超捕船只,扣押违规工具。2025年,这一模式延续,2月25日金门巡查中,舰艇直逼海岸,灯塔清晰可见;6月23日,又组织伏季休渔行动,强化海域管控。到7月30日,巡查已成常态,渔民需调整航线以避开检查区。整个过程,海警强调依法维权,保障两岸渔业安全,却逐步蚕食了台湾单方面划定的管辖空间。 台湾当局的应对,表面强硬实则被动。海巡署宣称将全天候监控,原则是不挑衅、不冲突、不回避、不示弱,出动巡防艇广播驱离42次以上。但面对大陆舰艇的吨位差距,实际干预有限,多次只能平行监视。岛内政治层面,新上任当局推动防御预算增加,推出“战争税”以备不时之需,演习频率也拉高。可民间声音更接地气,许多渔民抱怨税费上涨不愿买单,街头访谈显示,普通民众对卷入大国博弈心存畏惧。经济层面,旅游船受登检影响,乘客锐减,渔业产值波动。事故后遗体移交虽在7月30日完成,但赔偿谈判拖沓,凸显沟通渠道的梗阻。这样的局面,让海防叙事从强势转为守势。
台湾正在竞选国民党主席的郑丽文说,请大陆的一些朋友不要对台湾喊打喊杀。要知道台湾
【686评论】【24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