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郑苹如悄悄被押到小树林,特务看着她长得太漂亮了,实在是不舍得开枪,还没等他们有什么动作,郑苹茹突然提出了一个要求,特务听后心生怜悯,成全了她。 1940年初春的一个午后,两名穿着风衣的特务押着一位年轻女子走进上海郊区的一片小树林。 女子虽然衣衫凌乱,但依然能看出姣好的面容和优雅的气质。 走在后面的特务看着她的背影,忍不住低声对同伴说:“这么漂亮的姑娘,真要枪毙实在可惜。” 这话被女子听见了,她转过头来,平静地提出了最后一个请求。 这位女子就是郑苹如,当时上海社交圈里小有名气的名媛。 她的父亲郑钺是早年留学日本的法律专家,母亲是日本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 郑苹如十一岁时随母亲来到上海定居,在租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她天生丽质,又擅长交际,不到二十岁就成为上海社交场上的明星。 1937年,她的照片还被当时最时髦的《良友》杂志选为封面,这让更多上海人认识了这位才貌双全的混血佳人。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看似只顾享乐的时髦女郎,内心却藏着强烈的爱国热情。 这要归功于她父亲的影响。郑钺虽然娶了日本妻子,却始终心怀祖国,经常在家里给孩子们讲述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郑苹如亲眼目睹日军暴行,内心深受震撼。 1938年的一天,郑家的老朋友陈果夫前来拜访。 陈果夫当时在国民党中统局工作,他看中了郑苹如的独特条件:中日混血、精通日语、熟悉日本文化,而且社交能力出众。 经过慎重考虑,郑苹如决定加入地下抗日工作。 她父亲虽然担心女儿的安危,但最终还是支持了这个决定。 凭借流利的日语和迷人的外表,郑苹如很快打入了日军在上海的上层社交圈。 她经常出席日本军官举办的舞会和宴会,从那些喝得醉醺醺的军官口中套取了不少重要情报。 这些情报通过秘密渠道传送给抗日组织,多次帮助中国军队在交战中取得先机。 1939年秋天,组织交给郑苹如一个特别任务:接近并设法除掉大汉奸丁默邨。 丁默邨原本是国民党官员,投靠日本人后组建了令人闻风丧胆的76号特工总部,专门迫害抗日志士。 此人狡猾多疑,身边随时带着保镖,很难接近。 郑苹如决定利用丁默邨好色的弱点。 她开始有意出现在丁默邨常去的场所,时而在他常去的百货公司购物,时而在他喜欢的餐厅用餐。 果然,丁默邨很快就被这位风情万种的混血美女吸引住了。经过几次“偶遇”,两人开始正式交往。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郑苹如假装对丁默邨百依百顺,实则一直在寻找下手的机会。 但丁默邨异常警惕,每次约会都变换地点,而且从不单独相处。 有几次郑苹如觉得时机成熟了,可丁默邨总能在最后关头察觉危险,迅速离开。 1939年12月的一天,郑苹如决定冒险一搏。 她带着一把小手枪,独自来到76号特工总部,声称要见丁默邨。 但刚进门就被警卫拦住搜身,手枪被搜了出来。 原来丁默邨早就对她产生怀疑,这次是故意设局试探。 郑苹如被捕后,遭受了残酷的刑讯。 76号的打手用尽各种酷刑,想逼她承认是间谍。 但郑苹如始终咬定手枪是防身用的,与其他任何人无关。 多次昏死过去,又被冷水泼醒,她始终没有透露组织的任何信息。 1940年2月,失去耐心的丁默邨终于下令处决郑苹如。 在那个春寒料峭的下午,两名特务押着她来到郊外的小树林。 就在行刑前,郑苹如听到了特务的叹息,她立即抓住这个机会,提出了不朝脸部开枪的请求。 特务点头同意,随后两声枪响划破了树林的寂静。 这一年,郑苹如才二十三岁。 郑苹如牺牲的噩耗传来,她的父亲郑钺悲痛欲绝,不久便郁郁而终。 父女二人都为抗日事业献出了生命。 在抗战胜利后的审判中,丁默邨受到了应有的惩处,而郑苹如的英勇事迹也逐渐为人所知。 郑苹如生前最爱穿旗袍,她常说旗袍最能展现中国女性的柔美与坚强。 在最后时刻,她虽然衣衫褴褛,却依然保持着中国女子的尊严。 她没有像一些汉奸那样屈服于侵略者,而是选择了一条充满危险却光明正大的道路。 如今在上海福寿园,有一座郑苹如的纪念雕像,每年都有不少人前来献花。 她的故事也被记录在抗战纪念馆中,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 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千金小姐,到坚定的抗日战士,郑苹如用短暂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民族气节。 她证明了一点:在国家危难之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关键在于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主要信源:(兰溪新闻网——《三江口.你所不知道的兰溪英烈故事》)
1940年,郑苹如悄悄被押到小树林,特务看着她长得太漂亮了,实在是不舍得开枪,还
逆影雷霆刃
2025-09-30 19:53: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