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在海南三亚宣布正式启动“海洋十年”全球深渊探索计划,该计划由中科院深海所牵头实施,联合新西兰、丹麦、德国等1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共同开展计划对全球6000米以下海底深渊进行系统性研究,依托“奋斗者”号潜水器完成探索。 要知道地球 71% 是海洋,可 6000 米以下的深渊区占了海洋面积的 1.2%,过去人类对这地方的了解还不如月球背面多,大多是零散探测,连张完整的 “深渊地图” 都画不出来,更别说系统性研究了。 这次能把 10 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拧到一起,核心就是咱有 “奋斗者” 号这个别人没有的 “深海坐骑”,还有中科院深海所攒下的科考家底。 “奋斗者” 号可不是普通的潜水器,这是咱 2016 年立项,集合了 “蛟龙” 号、“深海勇士” 号的研发班底搞出来的硬核装备,2020 年 11 月 10 号直接在马里亚纳海沟坐底 10909 米,把中国载人深潜的纪录钉在了万米级。 到 2024 年 3 月,它已经累计下潜 230 次,其中 25 次都突破了万米,32 人靠着它踏上过地球最深处,这数据放在全球都是独一份的。 更关键的是它早不是试验品了,2021 年 3 月正式交付三亚后,当年 10 月就开始常规科考,2022 年还和 “深海勇士” 号在南海搞了双潜器联合作业,这种常态化作业能力正是国际合作最需要的底气。 为啥非要拉上新西兰、丹麦、德国这些国家?因为深渊探索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能搞定的事。比如新西兰对南太平洋海沟的地形数据有积累,德国的深海微生物分析技术厉害,丹麦在海洋环境监测上有经验,凑在一起才能补全研究短板。 其实早在 2022 年中科院深海所发起这个计划时,就已经吸引了 145 名外国科学家参与,2023 年环大洋洲科考更是让 “奋斗者” 号一口气下潜 63 次,首次摸到了蒂阿蔓蒂那海沟的最深点,把中国的深潜足迹从马里亚纳海沟拓展到了全球多个深渊,这种跨洋科考没有国际协作根本玩不转。 之前的深海研究有多零散?可能一个国家花几年才下潜几次,带回来点岩石、生物样品就不错了,数据还藏着掖着。 但这次不一样,“奋斗者” 号每次下潜都能拉回海水、沉积物、生物等全套样品,还能用测深侧扫设备画精准的海底地形,2021 年的马里亚纳海沟科考单航次就下潜 28 次,7 次超万米,带回的样品直接刷新了对深渊生物生存极限的认知。 而且船上专门搞了共享电脑,中外科学家拍完的 4K 视频、测到的水文数据全同步上去,海洋生物专家看物种,地质专家分析岩石,生态专家研究相互作用,这种效率比以前各自为战高了不止十倍。 更有意思的是,“奋斗者” 号还带火了 “深海科普”。就像之前 “蛟龙” 号带墨西哥博士生波萨达斯下潜,姑娘回来写日记说 “深海像难以诉诸言语的梦境”,新加坡科学家蔡嘉慧靠着它研究多金属结核矿区的生物,这些体验比发一百篇论文都有说服力。 这次全球深渊计划还打算建全球深渊研究中心,搞人员培训,就是要把这种合作模式固定下来,让国际深渊研究从 “单打独斗” 变成 “集体攻坚”。 毕竟 6000 米以下的深海藏着太多秘密,比如能在高压低温下生存的微生物,说不定能帮人类搞出新型抗生素,还有海底的地质活动数据,能让地震预测更精准,这些都得靠全球科学家一起挖。 联合国把这个计划纳入 “海洋十年”(2021-2030)框架,就是看中了咱的牵头能力和 “奋斗者” 号的硬实力。要知道以前深海装备的话语权在西方,现在咱不仅有能潜万米的潜水器,还能开放给全球科学家用,光这一点就没人能替代。 接下来 “奋斗者” 号还要去探全球 9 个 6000 米以下的海沟,等于要给地球的深海 “做个体检”,这种系统性研究以前想都不敢想。 说到底,这个计划能启动,既是因为咱有了 “拿得出手” 的装备,也是因为各国都明白,深海的秘密藏不住也抢不走,与其各自瞎摸,不如跟着 “奋斗者” 号一起把蛋糕做大。
还记得去年秋天,大冰直播里连线的那个想不开的男孩吗?当时大冰建议他去出海当船员,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