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8岁的谢津洗完澡后,从23层高楼一跃而下,临终时,她躺在母亲的怀里

如梦菲记 2025-09-30 15:44:54

1999年,28岁的谢津洗完澡后,从23层高楼一跃而下,临终时,她躺在母亲的怀里,说:“妈妈,我好后悔,万万没想到,毁掉她的居然是她打了别人“一巴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9年2月14日清晨,28岁的谢津穿上新买的衣服,仔细地为自己梳洗打理,母亲看到女儿难得的精神状态,心中升起一丝希望,谁也没想到,这是她人生最后的仪式。   几小时后,她从23楼纵身跃下,躺在母亲怀中说出最后的话,一个曾与王菲、毛阿敏齐名的歌手,就这样在情人节这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毁掉她的,竟是五年前的一记耳光。   谢津出生在天津一个音乐家庭,母亲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自己的歌唱事业未能如愿,便将全部期望寄托在女儿身上。   从胎教开始,音乐就充斥着谢津的生活,三岁学琴,五岁练声,她的童年被各种训练填满,同龄孩子玩耍时,她在练习发声,学校有演出活动,总能看见她的身影。   她成了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被家长夸赞,被同学羡慕,15岁时她在天津的歌唱比赛中获奖,母亲当即决定让她休学,专心走音乐这条路。   16岁出第一张专辑,17岁随母亲北上闯荡,19岁登上1990年亚运会的舞台,那场演出让全国观众记住了这个嗓音清亮的女孩。   随后她被香港的唱片公司签约,1993年转签华纳唱片,1994年,她在央视演唱《说唱脸谱》,这首歌迅速传遍大街小巷。   那段时间,谢津的名字与当时最红的女歌手并列,商演邀约不断,出场费水涨船高,她在短短两年内录制了七张专辑,全国巡演场场爆满,前辈们都说她是歌坛的明日之星。   可在光鲜背后,谢津的性格埋下了隐患,母亲的严格教育让她养成了追求完美的习惯,她敏感、脆弱,不懂得圆滑处世。   面对职场的灰色规则,她选择直接拒绝,公司的一位高管对她屡次示好,她断然回绝,这位手握资源的人物在圈内私生活混乱是公开的秘密,被拒后恼羞成怒,扬言要让她付出代价。   1994年的一场南京校园演唱会成了转折点,演出当天,现场音响设备突然故障,谢津的表演磕磕绊绊,后排观众愤而离场,对完美主义的她来说,这是无法忍受的耻辱。   下台后她越想越气,认定是有人故意捣鬼,冲动之下,她对随行的工作人员扇了一记耳光,她不知道,被打的是公司高管,这一巴掌扇出去,她的事业就此急转直下。   尽管事后道了歉,公司还是决定封杀她,演出合约被取消,资源全部断绝,媒体开始刊登她被雪藏的消息。   谢津试图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但无济于事,1995年春晚她还能登台演唱,此后五年间只获得两次演出机会,最后一次是在她去世前四天。   从万众瞩目到门可罗雀,这样的落差击垮了谢津,她开始整日把自己关在家中,茶饭不思,陷入无尽的自责。   失眠成了常态,她反复质问自己:为什么坚持原则反而落得如此下场?才华为何在资本面前如此脆弱?她曾试图跳楼,被家人及时拦下,此后家中的窗户都被铁丝拧死。   那个年代,人们对抑郁症缺乏认知,家人以为她只是想不开,劝她既然不能唱歌,可以去做别的事情,这些话在她听来苍白无力。   她从小到大只学会了唱歌,除此之外一无所长,母亲塑造的那个完美女儿,在遭遇挫折后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失去了,她说过,离开母亲她连话都不会说。   情人节那天早上,她突然显得平静,买了喜欢的新衣服,洗完澡认真打扮,这种回光返照式的平静骗过了家人。   当她从窗口跃下时,手指上没有挣扎的痕迹,法医说,自杀者在坠落瞬间往往会本能抓挠,留下伤痕,而谢津没有,这说明她跳下时没有一丝犹豫,对这个世界已经彻底绝望。   她离世后,好友韦唯写了悼念歌曲,崔健创作了《迷失的季节》,那年春节,天津卫视播出了她生前录制的节目,那成了她留给世界的最后影像,《说唱脸谱》至今仍在KTV被传唱,但很少有人记得演唱者的名字和她的故事。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大众网——历数明星自杀事件:离开是种解脱?

0 阅读:86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