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个新闻,给我看愣住了。 一个搞雷达的院士,贲德,一句英语不会。为了追上国外的技术,他花了两个月,硬是抱着一本字典,把所有相关的英文文献给啃下来了。 俩月。 这可不是普通的英语学习。1965年的贲德连音标都不会,完全靠死记硬背字母排列顺序。他吃饭排队看单词本,上厕所蹲着还在看。两个月后,他竟然能磕磕绊绊地阅读英文专业文献了。 当时全世界只有美苏掌握相控阵雷达技术。中国急需建造自己的远程预警系统,而俄文文献里根本找不到相关技术资料。除了硬着头皮攻克英语,这位刚从哈工大毕业的年轻人别无选择。 那座八层楼高的“7010”雷达基地藏在北方深山里。夏天潮湿闷热,冬天寒冷刺骨。贲德和团队一扎就是八年,最终造出中国第一部超远程相控阵雷达,让祖国瞭望天空的距离延伸了数千公里。 从地面雷达转向机载雷达时,新的挑战来了。当时西方国家将脉冲多普勒技术列为军事机密,直说“不卖”。没有这项技术,战机就像睁眼瞎,根本无法发现低空目标。 贲德带着团队从焊接炉子开始做起。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为减少一克重量而奋斗”,因为机载雷达必须塞进0.1立方米的机头空间,重量不能超过100多公斤。 这一干又是整整十年。期间他没有休息过星期天和节假日,连大年初一都在工作。到了试飞阶段,近五十岁的他白天上飞机,晚上连夜修改。 一次试飞中,飞机一个发动机突然故障。飞机急剧下降,地面人员紧张寻找迫降场。贲德在飞机上却异常镇定,照常记录测试数据。 1989年底,中国终于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这项突破让国产战机真正拥有了“战鹰之眼”。 如今85岁的贲德依然每天八点半准时上班。他带着硕士博士研究天基卫星雷达,疫情前一年要坐100多次飞机。老伴担心他身体,他说习惯了。 从相控阵雷达到机载火控雷达,再到天基雷达,六十年来他一直在逆水行舟。问他凭什么能闯过这么多难关,答案简单得让人意外——“我最大的特点就是肯吃苦”。 他脚上穿着一双穿了3年的13元鞋。在他看来,人生就像“1000……0”这串数字,健康是前面那个1,人缘、资源、成就都是后面的0。 两个月攻克英语的背后,是一个时代的选择。当国家需要时,有人选择迎难而上。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只有埋头苦干的坚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刷到一个新闻,给我看愣住了。 一个搞雷达的院士,贲德,一句英语不会。为了追上国
今日牡丹
2025-09-30 14:55: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