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科技战已无退路。 不仅英伟达H20等“特供”芯片被“默认拒绝”,连清华、北大等58所高校的学生签证也首次被整体盯上,试图将我国的科技能力“冻结”在2025年。 全球科技生态正从单极中心滑向“双轨竞争”。 一条是高成本的“去中国化”轨道,一条是加速自立的“国产化”轨道。 一个世界、两套体系的时代,或许已经到来,无人能置身事外。 2025年这个时间点,全球科技圈的紧张气氛可以说是一刻没松过。 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带来的不是缓和,而是把针对我国的高科技管控玩到了极致。 先说芯片,去年底美国商务部突然宣布,英伟达为我国市场特别定制的H20芯片连“特供”身份都保不住,直接被卡脖子。 我国不少人工智能公司、科研团队,算力扩展计划直接受影响,原本以为还能争取点周转空间,现在看连老路都被堵死了。 不仅如此,科技封锁还蔓延到人才领域。 2024年美国国务院突然把清华、北大等58所重点高校的学生签证“全员盯上”,要求所有相关申请都要经过更严的安全审查。 以前是个别专业、个别院校,现在是“名单式”集体管控。 这种做法,等于直接把大门关上了。 美国的想法很清楚,就是怕我国的高科技人才流向美国,尤其担心先进实验、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学生去他们那里深造后反哺本国。 消息一出,国内、国际舆论都炸开了锅。 面对这些“组合拳”,我国没有坐以待毙。 2024年,我国商务部、相关部门明确把镓、锗等重要稀有金属的出口纳入最严审批,随后升级到“零配额”模式。 简单说,就是大部分相关出口都暂停了。 为什么选这两种金属? 因为它们是全球半导体、军工、光电等领域的关键原料,尤其美国、欧洲、日本的高端产业链对我国的供应依赖很大。 在这种大环境下,全球科技圈“分道扬镳”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一套是美国主导的“去中国化”体系,强调自主可控、盟友优先,技术门槛越抬越高。 另一套就是我国主导的自主创新体系,拼命推进国产替代、自主研发。 比如最近两年,我国在国产芯片、AI算法、关键软件、设备制造等领域,国家层面的投入持续加大,企业创新氛围也变得更浓了。 虽然短期内还会有各种“卡脖子”,但只要方向对头,越封锁我们越有动力去突破。 其实,不光是我国受到影响,世界其他国家也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科技策略。 搞科技“小圈子”,盟友虽然表面配合,但心里其实也有顾虑。 毕竟,全球化分工本来让大家都受益,现在被强行拆开,不管是供应链安全还是创新效率,都有很大不确定性。 我国相关部门多次重申,坚持对外开放,支持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反对任何形式的技术霸权和单边打压。 总的来说,2025年这场科技战已经推进到没有回头路的地步。 美国带着盟友把各种限制越收越紧,我国则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卡住关键原料出口,整个全球科技产业链被撕裂成了两大阵营。 短期来看,对我国某些高科技产业的确带来了挑战,但也逼着我们加快技术攻关和底层创新。 对我们来说,只有把自己的路走扎实,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都打牢,才能在风雨中稳步前行。 参考:美国打压中国的结果,是中国不再购买美国芯片——中华网
有种预感,中国芯片行业最难的坎不是光刻机不是因为技术封锁,也不是因为资金短缺
【99评论】【8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