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我们的目标是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至少50年吧,也许75年,75年

古木过去 2025-09-30 09:49:29

毛主席说:我们的目标是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至少50年吧,也许75年,75年就是15个5年计划,那一天赶上美国超过美国,我们才透一口气,而现在正处于第14个五年计划中(2021一2025),伟人就是伟人。 今天中国钢铁、汽车、电子等行业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不少人提起过去,会想到毛主席在七十多年前那句掷地有声的话。 那时中国刚刚建立,落后的工业条件让人心里憋气,而他说一定要追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这一句话不仅是目标,更是一种信念。 1950年,中国年钢产量只有几百万吨,能造的东西不多,连汽车都得靠进口。国家要想强大,就必须有属于自己的重工业体系。 这种差距让毛主席在会议上直言,不能再这样靠别人,必须靠自己去改变。当时的人们听到“追上美国”时,会觉得遥远,但在他看来,这不是随便喊喊,而是要一代接一代去做的事。 他给出的时间表,不是几年,而是半个世纪甚至更长。他说可能需要五十到七十五年,也就是十几个五年计划。 这个说法把一项任务拉长到几十年的跨度,目的是让国人理解,这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长久的奔跑。 他提到等有一天真超过美国,才能把一口气顺顺当当地吐出来。那时的形势逼人,大家确实心里都憋着一股劲,而这句话,就像把那种情绪说出了声。 目标确定之后,全国很快行动起来。1957年,他根据苏联的提法调整了方向,提出中国钢铁十五年赶上英国,再用二十年追上美国。 1958年,这个目标变得更加具体,要求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接近美国,再加几年基本实现超越。 于是全国上下燃起热情,大炼钢铁便由此展开。虽然结果和预期之间有差距,但全国实实在在地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工业体系。 这些年头,变化一步步体现出来。1974年中国钢产量超过了英国,1993年又超过了美国。这个过程并不平稳,中间经历过波动甚至失败,但只要方向不变,总有达成的一天。 毛主席当年的表态,不是要立即得到成果,而是要把整个国家的希望压在长远的道路上。事实也证明他讲的是路线,是方向。 从1953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到2021到2025年的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已经过了七十多年。 若按他当年的设想,七十五年这个节点正好落在2028年。如今再看,中国早已摆脱了当初“钢铁都不够”的局面,而是向更先进的制造和科技领域迈进。 工业化的积累,为今天的中国打下了牢固的底子。造车早已不再是难题,国产飞机、航天装备、新能源技术接连取得突破。 毛主席当时强调,关键是能不能自己造,而不是只看数量。这种思路后来成为几代人的共识,推动中国从制造走向创造。 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当年他说这些话时,中国的处境远非顺风顺水。国家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工业体系几乎是一片空白。 如果没有人把方向定死,很容易陷入依赖。正是这几句话,让后来的人明白靠人不行,必须靠自己。几十年间,哪怕经历挫折,也没有偏离自力更生的路。 到了今天,中国在科技、新能源、高铁、基础建设等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这个结果,其实和最初目标是一脉相承的。 超越美国不仅是产量数字,而是全面能力的比拼。从最初的缺铁少钢,到现在能向全世界出口高端产品,正是几十年坚持自立自强所打下的成果。 一个国家要想有话语权,就得掌握自己的核心工业和科技。毛主席把这个目标定在七十多年前,而一代代人沿着这个方向努力,到今天已经有所兑现。 当年那句“等超过美国才能吐一口气”,不仅是气话,而是几代人的动力。如今许多目标已实现,但这种劲头不能停。 工业基础不再是短板,高科技和可持续发展成了新的方向。历史走到这里,不断证明了一个道理:只有坚定自己的方向,不惧困难,才能真正赶超世界最强。

0 阅读:1
古木过去

古木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