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且不好施工。 这位带领团队啃下国产航母电磁弹射系统这块 “硬骨头” 的专家,几年前曾抛出一个挺大胆的想法 —— 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条 2 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 不少人一开始觉得这想法有点 “天马行空”,但真琢磨起来就知道,它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背后是中国电磁发射技术多年攒下的家底。 电磁发射和马伟明团队之前攻关的电磁弹射,原理其实是相通的,都是靠电磁力给载荷 “加速”。 差别只在于,电磁弹射是把航母上的战机推上天,而电磁发射的目标可能更宽泛,比如小型卫星、长航时无人机这些,要是能靠电磁力从地面直接 “送” 出去,比用火箭发射能省不少燃料。 而且马院士选在青藏高原,也不是随便挑的地儿。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空气比平原稀薄得多,载荷在这儿发射时,受到的空气阻力能比在东部平原小 30% 左右。 别小看这 30% 的阻力减少,对电磁发射来说,意味着能少花不少能量,还能让载荷飞得更远、更快。 所以从技术原理和地理条件来看,这个设想其实挺 “靠谱”,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但这事儿一拿到专家论证会上,问题就跟着来了,头一个拦路虎就是 “太贵”。 咱可以先算笔实在账,美国福特号航母上一套电磁弹射器,长度大概 100 米,单套造价就超过 12 亿美元。 2 公里的轨道是 100 米的 20 倍,可陆基电磁发射轨道的结构比舰用的复杂多了。 这还没算青藏特殊环境的 “附加费”。 青藏高原的交通不像内地那么方便,大型设备比如几十吨重的轨道钢梁、直径好几米的电磁线圈,都得从东部工厂生产好,再通过青藏铁路运过去。 还有配套的变电站,得建在海拔 4000 米以上的地方,普通变电站的设备扛不住零下 30 度的低温,得用耐高寒的特制型号,这部分成本又得加 15%。 这么算下来,整个项目的总造价可能突破 300 亿美元,这还只是建设阶段的钱,后续每年的维护成本也得几亿美元,对现在来说确实是 “花不起”。 除了贵,施工难度更是让专家们犯愁,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太 “特殊” 了。 最大的麻烦就是冻土 —— 青藏大部分地区是多年冻土,夏天会融化,冬天会冻结,这种 “冻胀融沉” 会让地面发生变形。 电磁发射轨道对基础的要求极高,哪怕地面有几厘米的变形,轨道的精度就全毁了,到时候电磁力推动载荷时,很可能会偏离方向。 不过咱也不能因为现在的难题,就否定这个设想的价值。 它更像是一个 “超前的技术探索”,现在觉得难、觉得贵,是因为当前的技术和产业条件还没跟上。 也许再过 10 年,核心元件的成本可能会砍半,到时候整体造价就能下来一大块。 马伟明院士的这个设想,其实是给咱们指了一个方向 —— 电磁发射技术结合高原地理优势,未来可能成为一种新的 “低成本发射方式”。 现在专家说造价高、施工难,不是否定这个想法,而是客观评估当前的条件。 大国搞技术创新,总得有人提出超前的想法,哪怕现在实现不了,也能带动相关领域的研究。 说不定再过二三十年,等电磁技术更成熟、施工成本更可控的时候,咱们真能在青藏高原上看到那条 2 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
*全世界公认的军事实力第一是美国,俄罗斯第二,中国第三,不过经过93阅兵和福建舰
【6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