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对华团体游客免签,不是突然的让步,也不是什么“经济求救信号”,而是一场早就开始的、慢节奏的重建。2024年前三季度,580万中国游客去韩国,比疫情前低一半,但人均消费却涨了20%。 没人再只盯着明洞买面膜了,有人去釜山吃海鲜、去济州岛住民宿、去寺庙里静坐一整天——旅游,正在从“扫货”变成“体验”。 很多人说韩国“抠门”,只给团体免签,不放自由行。 其实他们不是不想,是不敢。 过去几年,中国游客里非法打工、逾期滞留的案例不少,韩国警方每年处理的涉华案件里,三成以上跟这个有关。 他们怕的是,一放开,又回到“人来了,钱没留,麻烦留了”的老路。 但你注意到了吗?2024年10月,韩国政府悄悄启动了一个新项目:和携程、同程这些平台合作,尝试用游客的信用记录当“通行证”。 不乱买、不乱住、不惹事、消费稳定的人,未来可能不用旅行社,自己订票就能进。 这不是阴谋,是技术+管理的升级。 中国其实早就对韩国团队免签了三年,但韩国没对等,不是因为“不讲道理”,是因为他们手里没有“可信赖的中国游客数据”。 他们想的不是“你给我免签,我就给你免签”,而是“你先证明你的人靠谱,我再开门”。 押金制度? 别一上来就骂歧视。 日本、泰国、越南对华团队都这么干,不是韩国独创,是国际通行的“保险绳”。 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押金,而在于退不退。 韩国规定,回国后全额退还,说明它不是敛财,是管理。 真正该想的,不是“他们凭什么这样”,而是“我们能不能让韩国放心”。 旅游不是单向的消费,是双向的信任建设。 当越来越多中国游客,能用行为证明自己不是来“薅羊毛”的,而是来“交朋友”的,自由行的门,自然会开得更早。 别急着骂,也别盲目夸。 政策背后,是数据、是风险、是耐心。 韩国在铺路,我们也在。 谁先建成信用的桥,谁就先走到对面。
韩国对华团体游客免签,不是突然的让步,也不是什么“经济求救信号”,而是一场早就开
天天聊国际
2025-09-30 02:43:02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