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终于放下戒心,愿意向中国拿出压箱底的“宝贝”,只可惜一切为时已晚! 中俄航

千百年一叹 2025-09-29 20:43:52

俄罗斯终于放下戒心,愿意向中国拿出压箱底的“宝贝”,只可惜一切为时已晚! 中俄航空合作起步于2011年,当时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内部启动远程宽体客机研究,目标是开发一款可搭载290名乘客的飞机,以满足长途运输需求。次年,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公司加入洽谈,双方评估市场潜力,预计到2033年全球需数千架类似机型,其中中国市场占比突出。2014年5月,两国签署谅解备忘录,确认共同推进项目,并在当年秋季完成可行性报告。 2015年2月,初步设计启动,俄罗斯在莫斯科设立主设计中心,中国在上海建立分支,工程师团队开始交换数据,进行技术评审。2017年5月,合资企业中国俄罗斯商用飞机国际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股权平分,中国负责机身和总装,俄罗斯提供组件支持。2018年6月,飞机布局获批,同年11月珠海航展上,前舱模型公开展示,但俄罗斯坚持使用自家航电和发动机,导致设计调整频繁,项目从2020年起进度放缓,统一方案分裂为国际版和专用版。 合作进入关键期时,俄罗斯立场渐变。2023年,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公司首席执行官宣布退出合资开发,转为供应商角色,此前他们主导发动机选择,提出使用本土动力装置,但拒绝全面转移工艺,仅限有限组装参与,导致中国团队多次修改接口。2022年2月后,国际制裁切断俄罗斯供应链,本土MC-21客机生产中断,组件进口受阻,项目延误加剧。 面对困境,俄罗斯高层推动对华开放。2024年5月,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表示,考虑向C929供应复合材料主翼、尾翼和PD-35发动机,这些部件先前经过高压成型和强度试验。普京亲自视察联合发动机公司,检查PD-35核心组件,该发动机设计推力35吨,基于早期改进,但制裁导致材料短缺,研发推迟到2029年。曼图罗夫透露,不仅翼面,还包括航电模块,这些模块经模拟测试验证信号传输。这一让步源于生存压力,俄罗斯市场缩小,MC-21批量生产推后到2026年,工厂转向维修旧机型。 俄罗斯的转变虽有诚意,但时机已失。早在2020年,技术分歧导致僵局,俄罗斯坚持俄标设计,中国论证兼容问题,项目滞后两年。2022年制裁后,俄罗斯资金投入减少,合资会议转为视频讨论风险分担。中国则扩大本土研发,在成都和西安中心采购设备,进行独立模拟。2023年6月,中国将项目更名为C929,进入详细设计,总装线布局启动。 俄罗斯虽愿供应PD-35衍生型号,但中国启动CJ-2000研发,并推进CJ-1000A飞行测试,该发动机进入验证阶段,逐步填补动力空白。曼图罗夫声明虽传播广泛,但谈判中交付时间不符,导致磋商延期。2018年航展后,双方评审会上争执材料标准,2021年疫情中断交流,文件传输出错,延误定义冻结。2023年俄罗斯退出声明承认制裁影响,但强调可供应复合翼,这些翼经风洞测试模拟飞行。到2024年底,俄罗斯提议供应PD-26变体,该技术基于NK-32改进,但中国锁定本土选项,俄罗斯报价虽低,却难融入供应链。 中国在项目分裂后推进本土动力系统。长江系列涡扇发动机进入验证,CJ-1000A在试飞台上进行点火试验,记录数据优化结构。这一进展填补窄体到宽体动力缺口,C929大概率采用自主装置,总装车间安装航电模块,确保集成。俄罗斯面临持续困境,MC-21因制裁延误,PD-35停滞,本土航空交付中断。尽管开放意愿强烈,但中国市场不再依赖,合作转为评估,以中方主导。俄罗斯转变无法挽回先机,凸显自主价值。 中俄航空合作的演变反映出技术自主的重要性。俄罗斯从技术优势转为供应商,中国则通过十年努力掌握核心部件。未来宽体客机市场竞争激烈,中国C929预计在2027年后逐步交付,搭载CJ-1000A发动机,减少对外依赖。俄罗斯独立发展宽体飞机,专利新布局,但制裁下进度缓慢,MC-21认证推迟到2026年。双方虽有潜在合作空间,如部件供应,但主导权已移转。这种转变提醒各国,核心技术需自力更生,方能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主动。

0 阅读:101

猜你喜欢

千百年一叹

千百年一叹

历史长河中的悲欢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