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

漫聊小知识 2025-09-29 18:42:03

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且不好施工。马伟明院士提出的2公里长电磁发射轨道设想,植根于电磁发射技术的发展基础。 早在上世纪,马伟明团队就盯着电磁发射这块难啃的领域,花十年磨出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早成了海军舰艇上的“超级心脏”,能稳准输出大电流,这可是电磁发射最核心的动力保障,没有这玩意儿,后续所有应用都成了空中楼阁。 你想想,美国福特号航母的电磁弹射器花了32亿美元、折腾21年,还动不动就趴窝,每弹射400次就出故障,作战成功率才7%;而咱们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成功率能到95%,单日能弹300架次,连重型预警机都能轻松送上天,这差距背后,就是马院士团队这中压直流系统的功劳。 这系统就像个超级“电力稳压器”,效率能到90%,比美国的交流方案还省电30%,45秒就能把超级电容充满电,当年马院士带着学生在卫生间改的实验室里熬了六年,申请不到经费就掏团队2000万积蓄,年夜饭啃着馒头搞研究,才把这核心技术啃下来,这份底气可不是随便来的。 再通俗点说,电磁发射其实就是个“超级电磁弹弓”,利用电流产生的磁场力推着东西往前跑,轨道越长,能加速到的速度就越快。 马院士提的2公里轨道,就是想造个超大号的“弹弓”,不管是发射卫星还是投送物资,理论上都比火箭、飞机省老鼻子钱——常规火炮每兆焦耳能量要10美元,电磁发射才只要0.1美元,差了100倍呢。但这“弹弓”放青藏高原,就不是在平地上架个架子那么简单了。 先说说这造价为啥高得吓人,咱先算笔明白账,光建高压输电线路,普通地方每英里都要200-300万美元,青藏高原地形复杂,成本得翻番,2公里差不多1.24英里,光线路基础就得几百万美元。 但电磁发射可不是只有线路,它得有储能系统、脉冲功率变换系统、控制系统,这一套下来才是完整的“发射装备”。 福建舰上的电磁弹射器只是百米级的,成本就已经不低,现在要搞2公里的,规模直接翻了20倍,核心的线圈、超级电容、控制芯片用量得呈几何级增长。 更要命的是电力配套,这2公里轨道启动一次需要的电能,相当于一个小县城半天的用电量,青藏高原本来电力设施就薄弱,总不能为了这轨道专门建个大型电站吧? 那又是一大笔钱,美国搞个电磁弹射器都花了几十亿美元,咱这2公里的高原项目,成本只会更高,根本不是小数目能拿下的。 再说说施工难,这可比在航母上装弹射器难十倍不止,青藏高原那地方,海拔高、氧气少,施工人员上去都得扛着氧气瓶干活,更别说搬那些几十吨重的设备了。 最头疼的是冻土,那土地冬天冻得硬邦邦的会膨胀,夏天一化又往下沉,就像块发面馒头,时鼓时瘪。 电磁发射轨道要求精度极高,差一毫米都可能让发射的东西跑偏,就像上海磁悬浮要保持10毫米的悬浮精度才敢跑430公里时速,这2公里的发射轨道精度要求只会更高,冻土这么一折腾,刚铺好的轨道用不了多久就变形了,根本没法用。 而且高原上天气说变就变,零下几十度的低温里,设备的电线、接头容易冻裂,混凝土浇筑上去没等凝固就结冰,质量根本没法保证。 当年修青藏铁路光克服冻土问题就花了十几年,那还是铁路,精度要求比电磁发射轨道低多了,这2公里轨道的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舰艇上能用,搬到陆地上咋就这么难?这话问得在理,但忽略了环境的天差地别。 航母虽然在海上晃,但舰体本身是稳定的,电磁弹射器装在上面,环境温度、湿度都能控制,电力供应也是直接连舰上的“超级心脏”,不用考虑外接问题。 可青藏高原是野外环境,温度能从零下四十度飙到零上二十度,狂风、暴雪说来就来,设备得扛住这些折腾,光做防腐蚀、防低温的改造就得花不少钱。 更关键的是,舰上的系统是小型化、集成化的,2公里的轨道是大型化、露天化的,两者的设计、安装、维护逻辑完全不一样,就像把家里的空调拆了想装成商场的中央空调,根本不是一回事。 但咱得说句公道话,专家说的“造价高、不好施工”是眼下的现实,但这不代表这设想没价值,马伟明院士敢提这想法,就是因为他手里有中压直流系统这张王牌,知道这技术能往大了做。 所以说,马伟明院士的设想不是异想天开,是有实打实技术支撑的高瞻远瞩,而专家的论证也不是泼冷水,是基于当下条件的客观判断。 咱们该佩服马院士敢啃硬骨头的劲儿,也得明白搞大型工程从来都是循序渐进的,现在的“难”,都是为将来的“成”打基础,这就是中国科研最实在的样子——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0 阅读:0
漫聊小知识

漫聊小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