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与中国闹翻4年后,当初美台说好5年内建成五座芯片工厂,要创造数万个高薪岗位,不光政府信了,连老百姓都满心期待,当地媒体更是天天喊这会是“立陶宛的黄金机遇”。结果,一场空无一物的梦,把整个立陶宛带进了死胡同。 2021年,立陶宛允许台湾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成了第一个在官方文件上公然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欧洲国家。当时国内不少政客觉得这是提升国际存在感的好机会,甚至幻想能借此搭上美国和台湾的经济快车。 紧接着,美方和台当局就抛出了诱人的合作计划。说是投资上亿欧元,在维尔纽斯和考纳斯建起五座先进芯片厂,带动整个波罗的海地区的产业升级。这个数字对一个人口不到300万的小国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政府立刻兴奋起来,媒体推波助澜,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突然成了热门,房地产商抢着囤工业用地,仿佛明天就能变身“欧洲硅谷”。可没人去细看那些协议里的细节,尤其是技术转让和资金到位的条款,其实从头到尾都模糊不清。 第一座工厂的奠基仪式搞得热热闹闹,时任总理亲自挥锹,照片上了全国头条。但三个月后,工地就停工了。美方派来的团队突然撤离,只留下一张要立陶宛自己掏钱买的设备清单,金额高达3000万欧元。 更糟的是,原本承诺的欧盟产业基金支持也被驳回,理由是项目不符合技术自主标准。立陶宛这才发现,对方连最基本的晶圆清洗设备都没下单,所谓的“合作”其实连实质性启动都没有。 等到2022年,经济部内部报告出来,真相彻底暴露:美方企业只做了可行性研究,后续动作全无。立陶宛已经投了2.4亿欧元,其中1.1亿还是国家主权基金的钱。代表团飞去硅谷讨说法,得到的回应却是“市场环境变化”,一句话就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这场骗局的代价很快显现。2023年,国际评级机构下调立陶宛主权信用,外资开始撤离,失业率飙升到12.7%。讽刺的是,一家德国汽车零部件厂因缺芯片关门时,当地人还在指望那座根本没建起来的芯片厂能救市。 如今,考纳斯工业园里那座烂尾的厂房成了网红打卡点,当地人叫它“硅谷遗址”。混凝土骨架孤零零地立在寒风里,像极了这场政治豪赌的结局。 背后的问题其实早有预兆。2019年就有经济学家警告,搞这种外交冒险会破坏对华关系。中国曾是立陶宛第八大出口市场,占其出口总额的10%。但2022年后,双边贸易额暴跌82%,乳制品、激光设备、木材全被卡住,港口堆满了出不去的货。 更惨的是,想通过第三国转口也行不通。中国海关对原产地查得极严,很多货被退回来,企业血本无归。而美国和欧盟的态度也让人寒心。美国忙着推自己的芯片法案,根本不管立陶宛死活。欧盟更是在WTO诉讼中暂停支持,德国总理直接说,不能让一个国家的事影响整个中欧关系。 台当局的承诺同样没兑现。说好投2000多万欧元,结果实际到账的连承诺的一半都不到。部分资金还被转去搞无人机项目,气得当地企业家在社交媒体上公开骂“全是画饼”。 2024年,新总理帕卢茨卡斯上台,试图两边讨好。嘴上说要修复对华关系,背地里又催台当局兑现投资。这种骑墙策略没人买账,中国明确表示,恢复关系的前提是立陶宛必须彻底回到一个中国原则上来。 现在立陶宛的国债占GDP比例接近35%,财政捉襟见肘。曾经憧憬在家门口当芯片工程师的年轻人,要么出国,要么转行。那些年鼓吹“黄金机遇”的政客,早已换了位置,没人出来担责。 这场闹剧最大的教训是,小国玩地缘政治赌博,往往输得最惨。技术合作一旦变成政治筹码,最终被牺牲的永远是普通人的生计。波罗的海的风依旧吹着,但那个关于“欧洲硅谷”的梦,已经碎得无声无息。
德国垮了,法国崩了,英国也开始游行了!欧洲出了什么问题?俄罗斯为什么仍然很稳?一
【7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