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陈景润的妻子坐在丈夫的雕塑旁,紧紧搂住“丈夫”的肩膀,留下了这张感人至深的合影........ 这尊铜像是 1997 年福州政府为纪念陈景润在数学领域的卓越贡献特意铸造的,铜像再现了他伏案演算的经典姿态:身着中山装,眉头微蹙,左手握着钢笔,右手搭在写满公式的草稿纸上,仿佛下一秒就要在纸上继续推导 “哥德巴赫猜想” 的论证过程。由昆得知铜像落成的消息后,特意从北京赶来,只为在这特殊的 “丈夫” 面前,再续未说完的家常。 “景润,我来看你了。” 她轻声呢喃,手指轻轻拂过铜像袖口的纹路,仿佛在抚摸丈夫生前常穿的那件旧中山装。过往的岁月如同电影般在她脑海中回放,从 1977 年两人相识相恋,到 1980 年步入婚姻殿堂,再到携手走过的 16 个春秋,那些与数学公式相伴、与病痛抗争的日子,如今都成了她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由昆与陈景润的相遇,始于 1977 年的北京 309 医院。当时,由昆是医院的一名军医,而陈景润因长期超负荷工作,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和腹膜结核,住进了医院。初见陈景润时,由昆印象最深的是他床头堆满的数学书籍和草稿纸 —— 即便在病床上,他也没有停下对 “哥德巴赫猜想” 的研究,常常演算到深夜。 “陈教授,您得注意休息,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一次查房时,由昆忍不住提醒他。陈景润抬起头,露出腼腆的笑容:“谢谢你,由医生,这些公式就像我的老朋友,一天不跟它们‘聊天’,心里就不踏实。” 这句朴实的话,让由昆对这位 “书呆子” 数学家产生了好感。 在随后的相处中,由昆逐渐发现了陈景润不为人知的温柔。他会记住她的生日,用节省下来的稿费给她买一本她喜欢的诗集;知道她喜欢吃南方菜,就托人从福建老家带咸菜和笋干;每次她值夜班,他都会提前算好时间,在她下班后递上一杯热牛奶。而由昆也悉心照料着陈景润的生活,帮他整理凌乱的草稿纸,提醒他按时吃药,在他因演算遇到瓶颈而烦躁时,轻声安慰他。 1979 年,陈景润应邀前往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讲学,临行前,他向由昆求婚:“由昆,我不善言辞,也不懂浪漫,但我想跟你过一辈子,让我用余生来照顾你。” 由昆含泪点头,两人在 1980 年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没有盛大的仪式,没有华丽的婚纱,只有几位亲友的祝福和满屋子的数学书籍,却显得格外温馨。 婚后的生活,充满了 “数学味” 与烟火气。陈景润依旧沉浸在数学的世界里,常常在书房演算到天亮,由昆则默默承担起家务,为他准备可口的饭菜,在他疲惫时递上一杯热茶。1981 年,儿子陈由伟出生后,家里多了许多欢声笑语,陈景润也学会了哄孩子,偶尔还会拿着数学公式逗儿子玩,虽然常常把儿子逗得一头雾水,但那份父爱却溢于言表。 1984 年,陈景润在一次演讲中突发脑溢血,经过抢救虽脱离生命危险,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半身不遂,说话也变得困难。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由昆没有退缩,她主动申请从医院调岗,全身心照顾陈景润的生活起居。 每天清晨,由昆都会帮陈景润按摩瘫痪的半边身体,从手臂到腿部,每个动作都轻柔又认真,为了让他尽快恢复,她还特意学习了康复理疗知识;吃饭时,她会耐心地喂他,因为陈景润吞咽困难,她就把饭菜做得软烂,一口一口喂到他嘴里;晚上,她会坐在床边,读报纸给陈景润听,陪他聊家常,聊他最爱的数学难题。 在由昆的精心照料下,陈景润的身体逐渐好转,甚至重新拿起钢笔,在草稿纸上继续演算。1992 年,他在病床上完成了《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的论文,这篇论文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人问陈景润:“是什么支撑着您在病痛中坚持研究?” 他看向由昆,笑着说:“是由昆,她是我最坚实的后盾,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 然而,命运却再次捉弄了这对夫妻。1996 年初,陈景润的病情突然恶化,住进了医院。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由昆始终守在病床前,握着他的手,轻声说:“景润,别怕,我一直都在。”3 月 19 日,陈景润在由昆的怀中安详离世,临终前,他用微弱的声音说:“由昆,谢谢你,这辈子委屈你了……” 陈景润逝世后,由昆没有沉溺于悲伤,她知道,丈夫最希望看到的,是他的数学研究能继续传承下去,他的精神能影响更多人。她整理了陈景润留下的 1000 多页草稿纸,将其捐赠给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为后来的数学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她还撰写了《陈景润传》,详细记录了陈景润的生平事迹和科研历程,让更多人了解这位 “哥德巴赫猜想” 研究者的传奇人生。 1997 年福州陈景润铜像落成后,由昆每年都会来这里看看 “丈夫”,有时会带着儿子陈由伟,跟铜像讲述家里的近况,分享儿子在数学领域的进步 —— 在陈景润的影响下,陈由伟也考入了复旦大学数学系,后来成为一名数学研究者。每次来,由昆都会拍下一张合影,这些照片,成了她与丈夫 “重逢” 的见证。
2016年,马未都曾说过一件怪事:有一位老人收养了一只猴子,养了5年,等老人去世
【26评论】【6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