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拿破仑还是希特勒,他们都犯了一个很大的战略错误。不是不能去打莫斯科,但要有先后顺序,打莫斯科的前提是,先拿下英国。因为看地图就明白,只要英国不倒,欧洲的仗就没法好好打。 在欧洲的近代史上,这两个名字都曾让整个大陆颤抖,拿破仑从西班牙打到普鲁士,在陆地上几乎横扫一切阻挡,但面对英吉利海峡另一边的英国,他始终无计可施。 法国的舰队不够强,跨海作战是痴心妄想,无奈之下,他搞了个“大陆封锁”,想从经济上困死英国,可英国依靠殖民地和全球贸易,照样活得好好的,反过来拖着法国打持久战。 就在两边僵着的时候,沙俄破坏了封锁体系,拿破仑觉得必须给对方颜色看看,于是1812年,他把主力调向东线,结果深陷俄国的严冬和补给困境。 退兵途中,大军被冻死、饿死、拖垮,等他回过头来,英国和欧洲反法同盟已卷土重来,法兰西帝国的败势不可逆转。 一百多年后,希特勒走上了同一条路,闪电战让波兰、法国顷刻崩溃,德军的履带几乎碾遍欧洲,但敦刻尔克撤退让英国保住了精锐部队,之后“不列颠空战”也没能夺取制空权,海峡另一边的丘吉尔死撑不退,德国同样没法跨海消灭英国。 此时,按理应该集中力量对付这个西线对手,可希特勒急于清除苏联的威胁,撕毁条约,直接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初期德军冲到莫斯科城下,但随着战线拉长,补给线被拖得老远,苏联庞大的战争潜力和寒冬的袭击,让德军陷入泥沼。 英美利用英国这个跳板,不断向苏联输送物资援助,让德国东线压力越来越大,双线作战最终将第三帝国耗死。 不管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他们都犯了同一个战略性失误,没有先拔掉英国这颗钉子,就急着去东线决战,英国作为离岸的支点,一旦保住,不仅能在海上掌握主动权,更能成为外部力量介入欧洲的前哨。留着这样一个对手存在,就等于给自己在背后放了一把刀。 在东方,其实早有一个截然相反的例子,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先稳固关中腹地,再有策略地分批消灭对手,它不会在周边还存在强敌的情况下贸然远征,而是确保背后安全后才全力出击,几十年按部就班,才换来秦始皇一统天下,这背后,就是对战略顺序的极致把控。 历史反复证明,在复杂的博弈中,如果忽视侧翼安全,贸然多线推进,不管眼前打得多漂亮,都可能在消耗中慢慢垮掉,这个简单的道理,两个横扫欧洲的强者都没能做到,而秦国早在两千年前就做到了。
为什么总说二战打光了苏联一代人,而没有人说打光中国一代人?不仅是苏联,德
【5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