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的最新答案很强硬!就在最近,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真诚地告诉俄罗斯,即只要让乌克兰停电,那么也不要指望乌克兰会软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自2022年俄乌冲突全面爆发以来,能源基础设施就成了双方角力的重点。俄军多次针对乌克兰的发电厂、输电网络发起攻击,意图削弱乌军作战能力,同时让乌克兰民生陷入困境。 2024年8月的一次大规模停电事件尤为典型,当时乌克兰超过三分之二的发电能力被摧毁。那年冬天,数百万家庭在零下十度的寒冬中失去了暖气,医院只能靠柴油发电机维持手术,学校用蜡烛照明上课。 而俄方的解释是,这种攻击主要针对军事目标,不针对平民,但实际效果显然是全方位打击乌克兰的社会运行。 进入2025年,俄方的能源攻击更频繁。据乌克兰能源部统计,今年俄军已发动237次针对能源设施的空袭,重点打击第聂伯河水电站和扎波罗热核电站周边输电网络。 乌克兰从最初的被动修复转向主动威慑,通过无人机袭击俄境内变电站,甚至切断克里米亚的电力供应,让俄方切实感受到“你打我,我也能让你感受痛苦”的压力。能源已经不再是单纯民生问题,而是一种战略武器。 乌克兰国内的应对措施同样极具看点,2025年7月,新任总理尤利娅·斯维里坚科上任后,迅速推动军工和能源体系改革。 军需审批从45天压缩到72小时,利用区块链技术实时追踪物资流向,哈尔科夫坦克厂产能在半年内提升三倍。 经济部与能源部合并,确保关键兵工厂24小时供电,即使农村每天限电四小时。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让国家资源几乎全部倾斜到战斗力建设上。 国产装备比例也在快速提升,半年内从40%提高到50%,意味着乌克兰在战时对外援依赖有所下降。 然而,这种军事优先的策略是以民生为代价的:教育经费削减53%,医疗经费削减47%,500万人靠政府粮食救济度日,个人所得税上调到21%,低收入家庭负担明显加重。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国家在战争压力下的极限运作。 对外援助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了乌克兰采取强硬策略的必要性。2025年上半年,美国对乌援助到位率仅44%,大量资金卡在国会审批中,而特朗普在竞选期间更是威胁冻结对乌援助,并对欧盟商品加征关税。 相比之下,欧盟承诺提供830亿欧元援助,其中210亿专用于军工现代化,但附加严格条件:乌克兰必须在六个月内完成军工国产化、后勤机制固化和能源系统恢复。内外压力叠加,使乌克兰不得不采取更主动、激进的策略应对俄方能源打击。 核设施的安全也是乌克兰不得不考虑的关键因素。扎波罗热核电站自2022年以来多次成为攻击目标,国际原子能机构多次警告其面临严重风险。 乌克兰在能源和军事上强硬反击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核设施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一旦核设施被击中,辐射云可能扩散至整个东欧,甚至波及全球。乌克兰的强硬回应,本质上是为了防止对方利用能源与核设施进行战略压制。 乌克兰的能源战和强硬策略与国内战时经济的转型密不可分。斯维里坚科政府通过集中军工采购,成立“军备总局”,并直接向总统汇报,强化战时指挥和效率。 同时,乌克兰通过提高矿工工资至战前三倍、建立无人机创新园等方式,增强技术突破能力,尽可能降低对外部援助的不确定性。通过这种“内造战力+外接援助”的模式,乌克兰在能源和军工领域建立了新的战略韧性。 除了军事和能源手段,乌克兰的强硬表态还具有心理和战略威慑作用。泽连斯基的声明明确告诉俄方:停电不会让乌克兰屈服,反而会触发对等反击。 这种策略不仅针对俄军,还向国内民众传递国家不会轻易妥协的信息,增强士气。对于国际社会而言,这也表明乌克兰在面对持续战争压力时,依然保持主动权,而非完全依赖外援。 能源战与战争策略的结合,使得乌克兰能够在消耗战中维持一定战术主动性。俄方现役军人数量达132万,2025年计划增至150万,主战坦克月产200辆;乌克兰则通过北约援助和自主技术突破提升作战能力。 双方在边界问题、北约加入问题上互不让步,和平谈判窗口几乎关闭。这场冲突已经演变为“谁先拖垮谁”的消耗战,而能源设施、军工产能和民生压力成为关键变量。 从民众角度来看,停电、限电、粮食短缺已经成为生活常态,国家资源几乎全部用于战争。对国际社会而言,核设施的潜在风险、能源基础设施被武器化、经济压力叠加等问题,远比战术上的得失更让人担忧。 乌克兰的强硬策略,也迫使外部国家重新评估援助节奏和规模,形成新的地缘政治压力链。 可以说,乌克兰的能源战不仅是战术层面的反击,更是战略层面的自卫。 随着冲突进入第四年,和平谈判几乎没有窗口,剩下的只有“以战止战”的残酷逻辑。在这个过程中,乌克兰不仅要维护国家生存,还要通过能源、军工和战略威慑来对抗更强大的对手。
当地时间9月27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发表了最新讲话,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声称:“
【4评论】【6点赞】
陆初雪
[静静吃瓜] 无人机用电的。 [抠鼻] 就炸俄罗斯油田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