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字必征近日见网传她“抄袭”风波,仔细翻检所谓证据,不过是非虚构写作中常见的文

如波谈世界 2025-09-29 08:22:06

每字必征 近日见网传她“抄袭”风波,仔细翻检所谓证据,不过是非虚构写作中常见的文献化用。想起当年满觉陇的秋日,她如何工整抄录讲师随口引用的冷门诗句,如何在笔记本扉页写着“每字必征”;又想起她在美国图书馆发的照片,六十岁的人戴着老花镜,逐页核对史料出处。那些指控于她,大抵是场时代的误伤——流量时代的暴雨冲垮了谨小慎微者筑了半生的堤坝。

早年读她《杭州女人》,总能嗅到某种具象的潮湿——是清明时节的龙井茶山,是梅雨天气的西湖水汽。她写文友故事像在绣双面绣,正面是光鲜的绫罗,翻过来线头依然工整。那篇发表在《中国作家》上的回忆母亲散文,写灶台间蒸腾的猪油香,写晒棉被时飞扬的金色尘埃,写深夜缝纫机踏板咯吱作响的节奏,细节稠得像熬过火的糖浆。或许正是太过痴迷细部,反而弱了整体的筋骨。

后来从微博断断续续看到她去美国陪读的踪迹。照片里她站在加州红杉下,穿着与当年那件相似的灰蓝色衬衫,鬓角染了霜色。她发加州的阳光,也发杭州的雨季,比较两地梧桐叶片的形状,像比较两种文明脉络的纹理。偶尔转发争议话题时,她总用“或许”“可能”“另种视角”这类缓冲词,仍是那个在争论声里悄悄退后半步的女子。

我分享了 的

0 阅读:0
如波谈世界

如波谈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