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社评#:这座桥是中国新发展理念的生动投影】9月28日上午,贵州六安

环球网 2025-09-29 00:14:22

【#环球时报社评# :这座桥是中国新发展理念的生动投影】9月28日上午,贵州六安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这座“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工程奇迹,不仅以625米的垂直高度刷新桥梁建设史,创造了以2分钟车程替代2小时盘山路的时空压缩,更以因地制宜、融合共生的理念向世界诠释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维度。花江峡谷大桥的通车,绝非简单的工程突破,而是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在深山峡谷间的立体投影,是“中国建造”向“中国智造”升华的具体体现。

创新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务实突破。面对复杂的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建设者采用独特的“非对称锚碇设计”、经过物理风洞试验的抗风设计、第四代“智慧缆索吊装系统”等,实现复杂桥梁工程的建设新突破,包括在600多米高空实现关键钢结构节点的毫米级精准对接。这种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在直面“如何让天堑变通途”的民生痛点时,中国工程师们不懈努力的智慧结晶。它是中国发展理念中“坚持问题导向”的具体范例,更是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直观体现。中国工程人员“愚公移山”的奋斗精神,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彻底的展示。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为人民服务”并不是一句空话。

协调是激活区域发展的关键引擎。协调发展不是简单平衡,而是通过突破关键节点从而带动全局的跃升。大桥通车将安顺与六盘水之间的车程从2小时压缩至2分钟,这一看似简单的时空转换,实则重构了区域发展的经济体系。在强化地区与周边联系的同时,大桥还以创造性的“桥梁+文旅”模式,将高空云咖啡馆、625米蹦极等文旅项目与大桥体系融合,联动周边地质风貌、少数民族风情、红色战斗遗迹等旅游资源,形成规模效应,开辟新的增长点。在大桥及围绕其构建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带动下,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到来指日可待。

绿色是已经融入记忆的发展要素。在生态敏感度极高的喀斯特地貌区建桥,建设者创造性地将峡谷岩层地貌与大桥设计相结合,将桥体与峡谷景观融为一体;施工全程采用“零开挖”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对原生植被的破坏。这种对“生态红线不可逾越”的坚守,正是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中国用花江峡谷大桥的建设证明:高质量发展完全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关系的重塑,是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对世界的重要贡献。

开放、共享更是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大桥大幅度提升黔西南地区通行效率,直接惠及沿线约50万居民,接通了教育、医疗、就业等基础民生资源,践行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理念。中国用现代工程科技为经济发展打通“血脉经络”,为民众生活铺设“幸福通道”,也在这一过程中锤炼自身,走向世界。大桥通车不仅为国内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更为全球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范式,贡献了“中国方案”。这种开放与共享不是简单的技术转移,而是包含设计理念、施工标准、管理经验的全方位协同与融合,体现了共享发展理念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视野。正如欧洲“现代外交”网站此前报道:当这座桥梁落成时,“庆祝的不仅是贵州或中国,而是全世界共同见证土木工程和技术创新的新里程碑”。

从凝聚中国古代工程智慧结晶的赵州桥、洛阳桥,到体现现代中国工程技术实力的北盘江大桥、港珠澳大桥和花江峡谷大桥,中国桥梁史就是一部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边界的发展史。这座横跨峡谷的大桥,架起了安顺与六盘水的“发展走廊”,也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世界:中国的发展,从来不是为了超越谁,而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并在这个过程中,为人类共同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更优的路径、更美的愿景。

0 阅读:55
环球网

环球网

环球网官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