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快报!   伊拉克突然宣布了!   9月27日,伊拉克石油部的一则公告让中

波览历史 2025-09-28 23:47:11

快报!快报!   伊拉克突然宣布了!   9月27日,伊拉克石油部的一则公告让中东能源圈炸开了锅,中断两年半的北部原油终于重新流向土耳其。   对普通人来说这只是条能源新闻,但对巴格达的出租车司机阿里来说,意味着汽油价格从每升1.2美元跌到了0.8美元,每月能多攒下30美元给孩子买奶粉。   这场看似简单的“阀门重启”,实则是多方在经济绞索下的妥协,藏着比原油更复杂的算计。   很少有人知道,这场持续27个月的断供,最先压垮的是伊拉克的民生。石油占伊拉克政府财政收入的90%,断供后每个月少赚12个亿,首都巴格达的公务员连续三个月没拿到工资,医院里常用药品断供,郊区学校因为没钱买课本被迫停课。   北部库尔德自治区(库区)的日子更难熬,石油收入占当地财政的90%以上,断供后收入直接砍了八成,连给基层警察发薪都成了难题,更别提维护基本的水电供应。   有库区居民在社交平台上说,以前还能偶尔买些进口食品,现在只能靠政府发放的救济粮度日。   这场僵局的根源,是中央与库区持续多年的“石油控制权之争”。库区觉得自己采的油该自己说了算,早早就绕开巴格达,通过土耳其管道独立出口,每年能赚50多亿美元。   但中央政府认为,全国资源得统一管理,这种独立出口就是“挖国家墙角”,最终把土耳其告到了巴黎国际仲裁庭。   2023年3月,仲裁结果下来,土耳其得赔伊拉克15亿美元,土方干脆关了管道阀门,谁也别想占便宜。   没人能想到,打破僵局的关键推手是美国。华盛顿多次出面撮合,国务卿鲁比奥直言不讳地说,恢复出口能给美伊都带来好处。   对美国来说,增加原油供应能稳住国际油价,还能借机深化与伊拉克的合作;对伊拉克各方而言,经济压力实在扛不住了,再耗下去只会两败俱伤。   7月中旬,中央和库区先搭成共识,库区放弃独立出口权,换得财政分成从12%提到17%;紧接着土耳其递来合作草案,这场三方博弈终于看到了转机。   9月25日敲定的协议里,藏着不少“小心思”。每天18万至19万桶的出口量,看着不多,却刚好卡在欧佩克给伊拉克设定的420万桶日配额之内,既不会违规,又能立刻填补财政缺口。   更关键的是债务清算条款,库区欠了8家国际石油公司10亿美元,协议规定每桶油拿出16美元进托管账户,专门用来还债。   挪威DNO公司虽然暂时没恢复出口,但也松了口气,毕竟拖了两年多的欠款终于有了着落。   土耳其在这场交易里的算盘打得最精。表面上是配合恢复输油,实则在推进自己的能源野心。   它早就规划了一条新管道,想绕开库区直接把伊拉克南部的石油运到地中海,每天能运240万桶,是现有管道的十多倍。   这次重启旧管道,既能先赚着每天的过境费,又能摸清各方底线,为新管道谈判铺路。加上土耳其刚和伊朗升级了天然气管道,输送能力提了20%,显然是想坐稳中东能源枢纽的位置。   俄罗斯的突然入局更让局势多了层变数。协议刚签,俄油公司就宣布重启在库区的油田开发,计划每天采40万桶。   要知道,俄罗斯正受西方制裁,急需新的石油出口渠道,库区的油田成了绝佳的突破口。这一招不仅能帮俄罗斯缓解出口压力,还能借机扩大在中东的影响力,可谓一举两得。   然而协议执行的隐患也不少。库区和中央的分成比例只是暂时定下来,一旦油价大幅波动,很可能再起争执。   国际石油公司的债务问题也没彻底解决,30天后还要开会商量具体清偿办法,要是谈不拢,出口随时可能再停。   更别提土耳其和伊拉克1973年的管道协议明年7月就到期,土方肯定会借续约狮子大开口,这场能源博弈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美国和俄罗斯的角力也藏在细节里。美国想通过支持伊拉克稳定,遏制俄罗斯和伊朗在中东的扩张;俄罗斯则想靠油田项目站稳脚跟,打破西方封锁。   两国的暗中较劲,让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从单纯的经济问题,变成了地缘政治的筹码。网友看得明白,有评论说“石油管子里流的不只是原油,还有各方的利益算计”。   伊拉克石油部的公告看似解决了一个老问题,实则掀开了新的博弈篇章。   中央拿回了控制权,却要付高昂的“维稳费”,库区保住了收入,却丢了经济自主权,土耳其和俄罗斯赚得盆满钵满,普通百姓只能在油价波动里讨生活。   这场没有绝对赢家的妥协,或许就是中东能源格局最真实的写照。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信息:时隔两年半 伊拉克恢复从库尔德自治区向土耳其出口原油 新华社客户端2025-09-28 09:51

0 阅读:142

猜你喜欢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