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要建“无人机墙”防御系统,孙玉良:军备竞赛的味道越来越浓】
当“无人机墙”从新闻稿里走出来,先别急着拿出爆米花坐等好戏,这场戏的台词里藏着焦虑,也藏着漏洞。波兰、丹麦接连被不明无人机“拜访”,连机场都被迫暂停运作,欧盟的防务官员于是召集东翼国家、北约和乌克兰开会,说要把边界变成一道电子长城——探测、追踪、拦截,听起来像是科幻片里的防御系统,现实里却要掏出数十亿欧元来拼装。
会议的主人公之一是安德留斯·库比柳斯,他把一连串被侵犯的领空说成“无法接受”,并直指这是对欧盟和北约的试探。与会者名单有波兰、丹麦、保加利亚、立陶宛,十个国家里以东翼为主,乌克兰也表示愿意参与,北约代表也在场。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早些时候就提过东翼监测、实时太空监测的想法,眼下这件事被定为“优先事项”,接下来要敲定技术路线图与预算,十月就要开密集磋商。
把问题摆到桌面上,第一道难题是“什么叫拦截”以及谁有权按下那枚“拦截键”。无人机从何处而来一直是争论点。波兰和北约倾向指出俄罗斯,而莫斯科一再否认——克里姆林宫的人提醒:若总是抛出没有证据的指控,久而久之就没人信。这个提醒乍听像冷嘲,但其实在提醒一个事实:政治指控与技术证据之间,必须有一条清晰的链条,否则“无人机墙”很容易变成政治话语的放大镜。
第二个问题是技术与成本。所谓“探测器网络”,先从最基础的雷达、声呐、光电传感器做起,但当目标体积小、飞行低、航迹复杂时,传统雷达往往看不清;再加上民用无人机泛滥,一旦启动拦截,如何区分敌对、民用、误入,如何避免让民航和日常生活陷入瘫痪?库比柳斯估价“数十亿欧元”,这不是小打小闹,但钱花到位并不等于问题解决。预算谈判在十月密集展开,花钱的味道固然硬,但更难的是把不同国家的技术标准、指挥链、情报共享揉成一盘烩。
第三层面是政治一体性。表面上,东翼国家的焦虑最强烈,乌克兰态度积极,然而欧洲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与此相关的另一幕是乌匈口水战:泽连斯基说乌方监测到“很可能是匈牙利”的侦察无人机,匈牙利当即驳斥并反指乌方挑衅,双方互禁军事官员。这些内部分歧说明,哪怕有了“无人机墙”,其可信度仍取决于成员国之间能否建立一致的情报基础与相互信任。没有信任,一个墙顶多是几个国家各自拉起的篱笆。
再说一个让人容易忽视的现实:机场遭遇的不明机群事件,短时间内能制造巨大恐慌和经济损失,堪比一次局部瘫痪。丹麦、挪威的机场曾被不明无人机干扰,运营中断就是实打实的成本。对普通民众而言,关心的不是高大上的“东翼监测机制”,而是航班能不能按时、孩子能不能安全上学、边境小镇的日常能不能不被打断。把国家安全变成技术工程,一定要把这些现实考量放在首位。
再回到指控与回应的博弈。若真要建起一堵有效的“无人机墙”,需要的不仅是设备,更是透明的事故调查、标准化取证链条、跨国法律与责任划分。没有这些,任何一次拦截都可能被对方宣称为挑衅;任何一次误判都可能把邻国推向对立。而当政治话语先行,技术与证据跟不上,危机就容易被放大。
最后,把视角往外放一放。欧盟把防线向东延伸,意在回应现实的威胁感,但同一时间也在制造一种新的边界感:技术化的围墙不只是防御,也会改变地区政治心理。乌克兰愿意参与,显示其希望获得更多防护与支持;东翼国家的联手,展现出集体安全的渴望;匈牙利与乌克兰的互怼,则暴露出欧洲整合道路上的裂缝。无人机墙能否成为安全的答案,取决于有没有能力把安全需求与政治共识、技术现实结合起来,而不是单靠一时的惊恐与口号。
摄像头会转到下一个议题,会议纪要会写上“加速推进”。但在那之前,务必记住一件事:任何墙,无论多高,都需要门。如果无人机墙的门打开时,能让邻国与民众看到检测、取证、问责的透明流程,那么这堵墙就有可能成为防护;如果门只为制造话语与划界而存在,那么它不过是一道昂贵的虚张声势,耗费的是公帑与信任,而留下的,是更难修补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