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先撤回登上台湾岛的美军,停止断供中国大型客机发动机,停止在高端芯片对中国“卡脖子”,中国方可考虑在严格规范下少量出口稀土给美国。 最近有报道称,美国总统特朗普为了推动与中国大陆的贸易协议,或将暂停一项超过4亿美元的对台军援计划。 根据报道,此次军援计划中的装备将比以往更具杀伤力,包含弹药和自主无人机,这引发了外界对美国政策是否有所调整的关注。白宫对此回应称,对台军援计划尚未最终确定。 有些分析人士认为,特朗普和他的团队一直对无偿军事援助持怀疑态度。拜登政府承诺援助乌克兰的做法也表明,美国的军事支持往往不是免费提供,而是通过北约等合作伙伴资金购买美国的武器装备。 自从2016年民进党重新执政以来,美台之间的军事互动日益频繁,尤其是在近几年,美方更是重启了对台的军事援助项目。 2023年,美国通过《国防授权法案》,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每年提供20亿美元的无偿军援及等额贷款,而拜登政府还多次利用总统特权推动这一计划。 这些行动使得台湾的“台独”势力获得了更为实质的支持。 所谓的“无偿”援助并非真正的免费午餐。从表面上看,似乎美国是在“保护”台湾的安全,提供军事装备和支持,但实际上,这些军援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美国对台的武器销售往往需要台湾当局支付巨额的费用,意味着美国企业通过这些交易赚取了巨额利润。而从政治角度来看,这些军援实际上也加强了美国对台湾的控制,进一步鼓励了“台独”势力的存在。 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对台政策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台湾,而是将台湾当做其战略棋盘上的重要一子。 美国把台湾作为遏制中国大陆的一个重要工具,企图通过不断强化台湾的军事力量,将台湾打造成一个“刺猬岛”——即使大陆想采取任何军事行动,也得面对台湾坚固的防御。换句话说,台湾被视为一个“军火库”,为美国的区域战略提供支持,确保它能够在亚太地区维持其领导地位。 美国的对台军事援助看似为了台湾的安全提供保障,实则深刻影响着台海两岸的政治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台湾与大陆的对立。 对于美国来说,这些援助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台湾安全”,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局势日益紧张的背景下。 随着美方暂停对台军援,逐步开始撤回驻台军事力量,台北周边的军事基地显得格外冷清,训练场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忙碌。 这一决定似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显然,美方意识到,如果继续在台海问题上硬扛下去,可能会损失更多的经济利益,尤其是中国市场这块“肥肉”。 美国企业依赖中国市场的需求,而台湾问题可能最终会对这些经济利益产生不小的冲击。 对于台湾当局来说,这种变化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估计“领导人”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现在正焦头烂额,深知这一系列变化对台湾未来局势的影响。 不论外部势力如何插手,一个中国原则始终是中国的铁律,任何外部力量都难以改变这一事实。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企图干涉台海事务的行为都将最终以失败告终。 与此同时,关于航空领域的紧张局势也开始出现松动。 7月,美国商务部解除对通用电气(GE)发动机的出口许可,9月进一步加码,全面停止了对中国大型客机发动机的断供。 这个改变让中国的C919大型客机项目迎来了新的生机,上海的组装线重新启动,国产大飞机的商业化进程再次向前推进。 过去几年,美方一直试图通过限制关键技术的出口,尤其是发动机技术,来“卡脖子”中国的航空产业,延缓国产飞机的研发进度。 这一策略在短期内确实给中国航空业带来了挑战,但中国并没有因此放弃。 中国的CJ-1000A国产发动机项目正在稳步推进,试飞数据也在逐步取得积极成果,显示出中国航空产业在技术突破上的坚韧与进步。 美方此次让步,表面上看似是贸易谈判的成果,实际上则暴露出美国自身的困境。封锁政策并不是长久之计,全球产业链早已形成了深度互联的格局,美企和中国之间的经济依赖越来越紧密。 美国企业无法离开中国市场的订单,而中国也需要美国的技术和设备来保持供应链的稳定。 两国经济的深度交织,使得贸易摩擦无法通过单方面的“卡脖子”措施长久维持,最终的结果注定是要回到合作与共赢的轨道。 这次美方的让步,实际上反映了全球产业格局的现实:中国制造已逐渐摆脱技术封锁的桎梏,开始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 而对于美国来说,承认这一点并做出调整,既是对市场现实的适应,也是对全球合作关系的重新审视。
现在风向变了!以前,中国大陆总担心解放台湾的时候美国介入,现在不是这样了,中国就
【9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