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代,还有什么是不能造假的!只要是人为有操作空间的,有操作条件的,有操作背景的,不管是食物还是衣物床品,衣食住行各方面,只要不是立马生产出来的,其实每个环节都有可能被造假,甚至包括买卖?这一切的核心,无非都是为了一个“利”字,这也是大多数商人的本质,“大商人”更是如此。 回想这些年报道的造假事件,还少吗,一点也不少,那为啥到现在各方还是这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样子。其实要想缓解这种情况,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毕竟这是跟人性对赌,就算立法也有可能效果甚微,毕竟没有事情没有败露的时候,没有成为典型的时候,别人也有可能不会当回事,另外,如果造假成本太低的情况下,犯罪惩罚太低的话,都会严重影响行为风向。 这次造假棉纺织品的情况,也不过反映了这种肮脏交易背后的冰山一角甚至是沧海一粟。 首先,生产环节上,原料是否合格,这很难说,毕竟普罗大众也管不了采购。 其次,吊牌是谁生产的,标签是谁贴的缝的,谁能保真,这个也只能凭良心,这也很难判断真假。毕竟,检测结果都可以不保证真伪,这不是搞笑来的吗?做为检测机构,都不对检测结果定论和负责,还能随机应变,试问,谁敢信他们出具的证明? 再者,价格这方面,大家都知道出厂价一般都是迷,想赚多少完全是商家说了算,而对于一般价格的商品,大家可能也没那么追究各方面,这就给了别人可乘之机,毕竟大家潜意识也觉得便宜无好货很正常,当大多数人都觉得很正常的时候,它就可能成了真的正常,所以这才是那些造假者能够理直气壮的原因之一。羊毛出在羊身上,当羊都不在乎或不自知的情况下,结果就可想而知。 至于产品是否符合标准,这个又有点玄学了,首先检测一般都是采取抽样法,而不可能是全检,尤其是货量惊人的情况下,那样也不现实,其次,就算检测合规,到手货也有可能不对版,这还是良心问题。 一个有良心一点的商户或企业,他们自然知道每个环节应该做好怎样的监督和品控,不会做侥幸的事,但这样的企业或商户,归根结底可能也不是那么多的,也不是那么容易做的,尤其是铺子铺大了之后,管理生产环节变多了之后,人变多了之后,就更容易出问题。 一个社会的消费环境好不好,其实说白了就取决于供求关系中的信任匹配度,消费者信得过生产者的生产,生产者信得过消费者的消费,这就是最简单也最理想的商业环境,而不是更接近零和博弈的情况。而这种信任的建立,一个最简单的检验结果就是心理预期。而不同人的心理预期都是不一样的,但基本都符合“供给需求曲线”大模型。 说白了,这跟前面的预制菜那种东西很像,消费者总归会找到价格与心理的平衡点,最终成为一种“造假”就可能看上去不再是那么邪恶的现象。这也算是人类性质本身所决定的了,毕竟人的精力有限,有时候真管不了太多。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两件一模一样的衣服,普通商家有良心一点,他们卖30块,某不良品牌商家良心缺一点,他们卖300块,试问,你会买哪家的?应该两者都有,前者可能会觉得物超所值,后者可能会觉得物有所值,这两种情况,都不会轻易让他们跟商家对立,这就成了“共赢”。而实际结果也是两者都为真,除非两种商家互相搞出什么事,否则大概率会是大家有钱一起赚的“好局面”。 所以说事情都不能只看表面,抵制这些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么不买,要么慎重买,时间最终还是会挑选出真正的良心价和良心人。而那些不良人和不良心,终归会慢慢淘汰在时间历史长河中。
这年代,还有什么是不能造假的!只要是人为有操作空间的,有操作条件的,有操作背景的
王贰一心观天下
2025-09-28 11:35:1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