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7年,北地枪王张绣在家中自杀,曹操得到消息,把曹丕训斥了一顿:“张绣是一员猛将,既然已经投降了,你又何必旧事重提?” 曹操说的“旧事”,指的是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那场让他痛彻心扉的宛城之战。当时曹操南征张绣,张绣本已开城投降,可曹操却看中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强行纳她为妾。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张绣,他在谋士贾诩的建议下,连夜率军偷袭曹操的营寨。 那场战役打得曹操措手不及,长子曹昂为了掩护他逃跑,主动把自己的战马让给了他,最终力战身亡;侄子曹安民也在乱军中被杀;就连曹操最信任的猛将典韦,为了守住营门,身中数十创,最终壮烈牺牲。这是曹操一生中最惨痛的失败之一,他对张绣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 可到了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张绣在贾诩的劝说下,再次向曹操投降。这一次,曹操表现出了极大的隐忍和宽容。他不仅没有追究张绣的杀子之仇,反而握着张绣的手说:“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还封张绣为扬武将军,让他继续统领自己的部队。 曹操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真的原谅了张绣,而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当时曹操正与袁绍对峙,急需扩充实力,张绣的部队战斗力很强,而且张绣在凉州一带很有威望,招降他可以稳定凉州的局势。所以,曹操才压下了心中的仇恨,对张绣百般拉拢。 张绣投降后,也确实为曹操立下了不少功劳。在官渡之战中,张绣率军力战袁绍的部队,立下了战功,被封为破羌将军。此后,他又跟随曹操平定了袁谭、袁尚的势力,深得曹操的信任。 可曹操能压下仇恨,他的儿子曹丕却不能。曹丕是曹昂的弟弟,曹昂的死让他悲痛不已,他一直把张绣视为杀兄仇人。而且,曹丕当时正在与曹植争夺世子之位,他觉得张绣是曹操拉拢来的降将,对自己的夺嫡之路没有帮助,反而可能成为曹植的助力,所以一直想找机会除掉张绣。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张绣也随军出征。在行军途中,曹丕故意在一次宴会上当众羞辱张绣,说:“你杀了我的兄长,还有脸活在这个世上吗?”张绣听了这话,心里又羞又怕。他知道曹丕一直记恨自己,现在曹操年纪越来越大,一旦曹操去世,自己肯定没有好下场。 而且,当时曹操对张绣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随着曹操势力的不断壮大,他对张绣的依赖越来越小,反而开始担心张绣手握兵权,将来可能会成为隐患。所以,当曹丕羞辱张绣时,曹操并没有出面制止,这让张绣更加惶恐不安。 回到邺城后,张绣越想越害怕,他觉得自己迟早会被曹丕报复,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自我了断。于是,他在家中自杀身亡。 张绣的死让曹操感到非常惋惜。他虽然恨张绣杀了自己的儿子和侄子,但也欣赏张绣的军事才能。而且,张绣的自杀让曹操意识到,曹丕的心胸太过狭隘,缺乏政治家的隐忍和宽容。如果将来曹丕继承了自己的位置,很可能会因为私人恩怨而误了大事。 所以,曹操才会严厉地训斥曹丕。他对曹丕说:“张绣已经投降了我们,就是我们的臣子。你作为我的儿子,应该以大局为重,而不是斤斤计较于过去的恩怨。现在张绣死了,不仅少了一员猛将,还会让其他投降的将领感到寒心。以后谁还敢再来投奔我们?” 曹丕被曹操训斥后,虽然表面上认错了,但心里并没有真正明白曹操的用意。他还是觉得自己没有做错,杀兄之仇不共戴天。 张绣的死,成了曹操心中的一个遗憾。他后来在追封功臣时,也没有忘记张绣的功劳,追封张绣为定侯,让他的儿子张泉继承了爵位。 而曹丕,在继承魏王之位后,果然没有放过张绣的家人。他借口张泉参与了魏讽的谋反案,把张泉处死,还诛灭了张绣的三族。 从张绣的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个人的恩怨往往会被放大,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曹操虽然是一代枭雄,能够做到隐忍和宽容,但他的儿子曹丕却缺乏这种品质。这也为后来曹魏政权的动荡埋下了伏笔。 信息来源及参考:《三国志·魏书·张绣传》、《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四》。
曹操问贾诩:“你为啥想不出‘白衣渡江’这样的计谋?”贾诩回答:“我虽说叫做‘毒士
【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