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王暖暖在泰国刑事案件的律师史大佗说,在二审改判俞晓冬10年后,他们是如何让终审法院最终改判俞晓冬33年4个月的,归根结底俞晓冬反逻辑反人性的行为! 二审的结果出来后,王暖暖一度陷入崩溃。 那种崩溃不仅仅是心理上的,身体最先发出警报——她连续两次被送进医院,吃不下睡不着,仿佛重新跌回那个34米深的悬崖。全身17处骨折、8次手术、上百根钢钉支撑的身体,根本承受不了这样的二次伤害。二审法官轻描淡写地将“蓄意谋杀”改为“无预谋杀人”,理由荒诞得令人心寒:没有找到绳索、刀具这类杀人工具。难道非要等冰冷的器械出现在眼前,才算预谋吗? 法律专家岳屾山点破关键:“预谋杀人”看重的是事先计划,哪怕计划只存在心里,也会通过行为露出痕迹。俞晓冬特意带妻子到人迹罕至的国家公园看日出,选择悬崖位置,从背后拥抱后猛然推下,还附赠一句“你去死吧”。这一连串动作难道真是“临时起意”?二审法官忽略了一个致命细节:案发前夫妻间的资产变动和异常争吵,这些都能折射内心活动。 终审翻盘靠的不是情感共鸣,而是铁一般的证据逻辑。泰国大拓律师事务所史大佗律师团队死磕“蓄意”二字。他们梳理出俞晓冬欠下巨债、王女士曾助其还款数百万、若妻子死亡他可独占财产这条利益链。这哪是一时冲动?根本是步步为营。三审法官最终采纳了关键证据,将刑期从十年拉回三十三年四个月,几乎顶格处理无预谋杀人未遂罪。 俞晓冬在狱中的表演同样“助攻”了判决。他索要3000万“青春损失费”作为离婚条件,母亲趁王女士抢救时搬走珠宝。这种毫无悔意的贪婪,让法官看清了被告的真实面目。法律或许会暂时被形式主义束缚,但终究会回到人性常识。 王暖暖的坚韧才是这场战役的底色。六年过去,她靠着试管技术重新成为母亲,孩子却被查出心脏问题;她努力站起来直播带货,婚姻的枷锁却连给孩子落户都受阻——工作人员明确告知,生父一栏必须填“俞晓冬”。一张离婚证成了比司法正义更难的奢求。她说那张纸像一条蛇,从脚踝缠到脖子,越收越紧。 直到2025年9月26日,离婚案终于在南京开庭。俞晓冬通过视频现身监狱,而王暖暖亲自出庭,素衣憔悴。如果连这样的案例都不能推动跨国司法协作突破送达难、开庭难、取证难的困局,那才是对公义最大的讽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王暖暖 王暖暖事件 王暖暖重返泰国
俞晓冬判33年4个月,哪是靠证据硬?是他自己的恶藏不住!之前二审改判10年时
【3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