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伊朗外长宣布 9月27日,伊朗外交部发言人一纸通稿:立即召回驻英、法、德三国大使。理由直白——三国滥用伊核协议里的“争端解决机制”,想复活早已被联合国安理会取消的制裁条款。 德黑兰这招外交重拳砸得干脆利落。召回大使在国际交往中相当于"撕脸式"抗议,上次伊朗采取类似行动还是2020年针对沙特。欧洲三国显然触到了伊朗最敏感的那根神经——核主权红线。 英法德这回搬出的"争端解决机制"堪称伊核协议里的核按钮。这个藏在协议第36条的条款一旦触发,将开启60天倒计时,最终可能导致联合国全面制裁恢复。欧洲人选择在9月这个时间点出手,分明是冲着联合国大会期间的最大政治曝光度来的。 伊朗反应如此激烈背后藏着更深层的愤怒。2020年8月安理会已通过第2231号决议终止对伊武器禁运,欧洲国家现在旧事重提,在德黑兰看来简直是背信弃义。鲁哈尼政府当年押上政治生命签的核协议,如今却成了欧洲人随意拿捏的工具。 波斯湾的战舰群让这场外交战弥漫着硝烟味。美国"尼米兹"号航母战斗群正在阿曼湾游弋,伊朗革命卫队则亮出了新型反舰弹道导弹。以色列摩萨德负责人秘密访问巴林后,沙特突然宣布试射中程导弹,这些动作绝非偶然。 欧洲三国其实也陷在两难境地。法国总统马克龙嘴上喊着"维护核不扩散体系",心里盘算着明年大选;德国总理默克尔忙着抗疫救灾,根本不愿中东再起波澜;英国脱欧后想彰显"全球英国"形象,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俄罗斯驻伊朗大使列万·贾加良这两天突然活跃起来,接连会见伊朗核委员会成员。莫斯科显然嗅到了战略机遇——当欧洲与伊朗关系破裂,俄罗斯就能独享里海能源合作蛋糕,还能向中东推销更多S-400防空系统。 这场危机最讽刺之处在于,真正的主角美国反而坐在观众席。特朗普政府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时,英法德还信誓旦旦要维护协议完整性。如今拜登政府尚未上台,欧洲人却抢着当起"制裁急先锋"。 普通伊朗民众的感受更令人揪心。德黑兰大学留学生告诉我,当地超市的进口奶粉价格三天涨了40%。西方制裁的绞索每收紧一分,最受苦的永远是平民百姓。那些外交官在谈判桌前的每一句交锋,都直接冲击着普通人的餐桌。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最新报告显示,伊朗浓缩铀库存量已达2100公斤,远超协议规定的300公斤上限。但德黑兰方面强调这些举动"可逆",只要欧洲停止挑衅,他们随时愿意回到谈判桌。这就像危险的探戈舞,进退之间全是政治算计。 历史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2018年特朗普退出伊核协议时,伊朗用"战略忍耐"应对;如今欧洲国家故技重施,德黑兰选择硬碰硬。世界正在见证中东地缘棋局的重构,旧有的规则书被一页页撕碎。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伊朗外交大转向 印度伊朗协议 俄罗斯伊朗协议 伊朗外交战略 伊朗禁令 伊朗大使 伊朗外交
德国垮了,法国崩了,英国也开始游行了!欧洲出了什么问题?俄罗斯为什么仍然很稳?一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