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母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而是从一块块钢板、一次次试验、一群群默默无名的工程师和飞行员手中,一块一块拼出来的。2012年辽宁舰入列时,很多人连舰载机怎么起飞都看不懂;今天,福建舰已经能用电磁弹射把歼-35送进天空,这中间隔的不是十年,是整整一代人的青春。 没人否认我们起步晚,但也没人能忽略我们走得有多稳。 山东舰不是辽宁舰的翻版,它改了舰岛、扩了甲板、优化了流程,每一个细节都是中国工程师自己算出来的。 福建舰更不是简单的“升级版”,电磁弹射系统在全世界能玩转的国家一只手都数得过来,而我们不仅做出来了,还跑通了。2024年春天,舰载机在甲板上一次次被弹射升空,没有欢呼,没有直播,只有监控画面里一串串数据在跳动——这才是真正的硬核。 很多人总在比数量,说美国有十一艘,我们才三艘。 可你有没有想过,一艘航母不是买来摆着的,是得有人开、有人修、有人飞、有人指挥。 十年前,中国能上舰的飞行员不到十个;现在,超过一百人能执行实战任务。 这背后是无数个凌晨四点的模拟器训练,是地勤人员在盐雾里一干就是十二小时的坚持。 我们不喊口号,也不急着秀肌肉。 福建舰下水后,没立刻出海巡航,而是老老实实试了两年,弹射、回收、供电、散热,一个环节都不放过。 这种“慢”,恰恰是最深的底气。 未来的航母会更先进,也许会是核动力的。 但真正改变中国海权格局的,从来不是某艘船,而是那些愿意把一生押在一块钢板上的人。 他们不求热搜,不图掌声,只是在等那一天——当我们的舰载机飞过太平洋时,别人不再惊讶,而是说:“哦,他们早该有了。 ”
在“福建”号航母成为世界首次使用电磁弹射器完成五代机弹射后,外国军迷貌似眼神都变
【10评论】【3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