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张照片,我直接破防了。 一个小姑娘站在橘子洲头,侧身对着青年毛泽东雕像,笑得特阳光。构图刚好,像他低头在听她说话。 就这一瞬间,我鼻子酸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句诗,哪个中国人不会念?可我们念了一百遍,不如她站在那儿的一秒。 她拍的不是打卡照,她站成了历史的回响。 多少人把“去看毛主席”放进旅行清单,年复一年搁置着?总觉得来得及,总等“下次”。 哪来的那么多下次? 我们现在拥有的每一寸安稳日子,都是他和那一代人拼出来的。他们没等到盛世,却信了这盛世会来。 我把照片长按保存,顺手发给老妈,她回了一句:“这姑娘笑得像我小时候站在麦田里,背后公社的大喇叭正放《东方红》。”一句话把我拉回二十多年前,老太太蹬着二八大杠,把我放在前杠上去县城看焰火,半路上链条掉了,她一手扶车一手抱我,嘴里还哼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时候我不懂,只觉得她五音不全,现在才反应过来,她哼的不是歌,是念想。 说来惭愧,我在长沙混了六年,橘子洲头只去过一次,还是陪外地同学。那天我忙着找角度拍“网红烟雾”,连《沁园春》的碑都没仔细看。夜里回出租屋,刷到别人发的“毛爷爷视角”,我才假装文艺地配了句“恰同学少年”,点赞不少,心里却空。照片里的小姑娘不一样,她没凹造型,没加滤镜,站那儿就像跟隔壁爷爷唠嗑:湘江风大,她笑得牙花子都出来,雕像低头,仿佛真听见了那句“好好学习没”。这一瞬,历史课本里那个“指点江山”的人物突然有了体温,不再只是考点,更像自家长辈。 我室友老周,湘潭人,爷爷当年跟着队伍爬雪山,回来少了一条腿,却总爱说“捡回来的命”。老爷子九十岁那年,家人推着轮椅去洲头,他非要自己站起来,拄拐站得笔直,敬了个不太标准的军礼。那天阳光也亮,风也大,老爷子眼泪没停过,嘴里念叨:“他们都没赶上,我得替他们多看一眼。”回车上,他小声跟老周说:“以后我走了,骨灰撒这儿,省得你们跑远。”一年后,老爷子真走了,湘江涨水,家人还是按遗嘱撒了一部分。老周说,那时候他才懂,所谓“打卡”不是“我来过”,而是“我记得”。 我们这一代人,把“下次”挂嘴边,把“躺平”当护身符。周末睡个懒觉,点个外卖,刷剧到半夜,安慰自己“平凡可贵”。可照片里的小姑娘提醒我:平凡不是借口,遗忘才是。毛爷爷他们那拨人,平均年龄二十出头,已经把生死写进议程;我们二十多岁,连下楼做核酸都嫌晒。不是说非得去湘江吹风,而是得在心里留个位置——知道今天点的外卖、坐的地铁、熬夜的WiFi,从哪儿来。别等朋友圈刷到“今日宜怀念”,才临时抱佛脚发张蜡烛图,那姿势太像交作业。 有人吐槽:别煽情了,看个照片就上价值,累不累?我回他:不是照片牛,是太久没认真看。天天把“搞钱”挂嘴边,把“内卷”当挡箭牌,结果卷着卷着,把卷轴的轴心都扔了。那个轴心,可以是信仰,可以是家国,也可以简单到——记得别人的好。小姑娘一张照片,让评论区一堆人晒出爸妈年轻时的绿军装、爷爷奶奶的公社工分簿,像突然打开的家族群,平时抢红包都潜水,这会儿全冒泡。你说她有多伟大?没有,她只是站对了地方,笑对了风。 我琢磨着,月底回长沙出差,干脆早点去洲头,不带相机,就带耳朵。听听风怎么吹,水怎么拍,雕像不说话,却能把人看矮。我想站那儿,替我妈补个军礼,替老周爷爷点根烟,也替自己把“下次”改成“这次”。不一定发朋友圈,但会记得把垃圾带走,把嗓门放小,把帽子摘了——就像去长辈家串门,得先拍拍土,再叫一声“我来了”。 盛世这东西,听起来宏大,其实就是无数个“我来了”叠在一起。有人来了,扛枪;有人来了,种田;有人来了,敲代码;有人来了,笑一笑。照片里的小姑娘,把“我来了”写在脸上,也写进我们差点忽略的年月。她没喊口号,却让我把“独立寒秋”背出了声音,背得有点哽咽,也有点踏实。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刷到一张照片,我直接破防了。 一个小姑娘站在橘子洲头,侧身对着青年毛泽东雕像,笑
三色堇芳草湾
2025-09-27 16:59:32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