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内军事专家、台海军军官学校前校长谭传毅今日撰文研判:总数量超过4800架的歼-

史鉴奇谈 2025-09-27 12:00:13

岛内军事专家、台海军军官学校前校长谭传毅今日撰文研判:总数量超过4800架的歼-6改装的无人机针对的就是台湾,若大陆攻台,其将成为第一波武器,台军难以防御。   谭传毅研判的重点很直接,若真到了大陆攻台的时刻,这些歼-6无人机绝对是第一波冲上来的“先锋”,台军想防都难有办法。这说法绝非空穴来风,早有卫星照片显示,福建连城的空军基地里就进驻了大批这类无人机,美军早年的报告都曾警告过它们的威胁。   这些从退役战机改过来的无人机,早就不是当年的老古董了。它们加装了卫星导航和自动驾驶系统,还能实现自动导弹发射,完全脱离了有人驾驶的局限。它们的战术价值相当刁钻,要么密密麻麻充当“诱饵”,把台军防空导弹耗个精光;要么像二战时的神风特攻队那样,带着炸药直奔目标,搞自杀式攻击。   台军显然也想找对策。谭传毅特意提了台“中科院”自主研发的家伙——“快奇”攻击型无人艇和“劲蜂”系列无人机,说这俩的“三合一功能”性价比高得很。“劲蜂”从I型到IV型迭代了好几代,“快奇”无人艇更是被台军寄予厚望,号称要用来打造“海上狼群”反制军舰。   但谭传毅话锋一转就泼了冷水,他点出了最致命的问题:台军的无人机和无人艇根本没形成协同作战体系。这套体系现在还处在摸索和验证的阶段,连基本的指挥配合能力都看不出来。这话算是戳中了台军的软肋,武器再好,捏不成拳头也是白搭。   更尴尬的是,台军这些“宝贝疙瘩”本身就问题一堆。“快奇”无人艇压根不是全新研发的,就是在“勇武”无人靶船基础上改的,那靶船本来就是演习里挨打的角色,艇身脆得很,中小口径机炮甚至重机枪都能轻易打穿。   它的遥控距离更要命,撑死了不到七十公里,想搞集群作战还得靠陆地上的遥控站发信号。真到战时,这些遥控站第一时间就可能被端掉,信号一断,无人艇就成了海上乱飘的“无头苍蝇”。   成本更是离了大谱。“快奇专案”砸了8.12亿新台币,折算下来每艘原型艇要六千四百万新台币,比乌克兰实战用过的无人艇贵八到十倍,甚至比反舰导弹还贵。这哪是搞“狼群战术”,分明是花钱买了堆昂贵的摆设,也难怪台湾网友调侃这是“油水专案”。   “劲蜂”无人机的日子也不好过。台军为了赶无人艇的进度,硬生生压缩了无人机的预算,导致这系列机型后续发展乏力。即便台美最近在撮合无人机供应链合作,美军售也给了些自杀式无人机,但这些外来的家伙跟本土的“劲蜂”、“快奇”根本捏合不到一块。   台军想靠这些零散的装备构建防御网,本身就是个伪命题。谭传毅强调的协同体系缺失,只是冰山一角。无人作战最讲究的卫星通讯和抗干扰能力,台军至今没解决。他们拿不到美国的“星链”终端,自家的通讯频道一遇干扰就歇菜。   就算“快奇”和“劲蜂”能凑到一起,怎么指挥它们配合?是让无人机侦察引导无人艇攻击,还是让无人艇吸引火力给无人机创造机会?这些最基本的战术逻辑,台军至今没理清楚。   更别提后勤和部署的问题了。军事专家早就指出,战时台军的港口、武器库这些设施会成为首波打击目标。“快奇”无人艇就算造得再多,可能连出港的机会都没有;“劲蜂”无人机就算升空,没有体系支撑也只是单个的“活靶子”。   反观大陆的歼-6无人机,早就形成了规模优势。福建的机场里它们成建制部署,配套的指挥、导航、攻击系统早就磨合成熟。四千八百多架的数量摆在那,光靠“蜂群”战术就能撕开台军的防空缺口。   谭传毅的文章其实藏着一层没明说的担忧:台军想靠“不对称战力”翻盘,根本是异想天开。武器装备的比拼从来不是单个型号的较量,而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   台军这边还在为无人机和无人艇怎么配合发愁,大陆那边已经把改装无人机玩成了成熟的战术力量。这种差距不是靠一两个“高性价比”的装备就能弥补的,更不是喊几句“狼群战术”的口号就能掩盖的。   台军现在的处境,就像拿着一堆零件却没有说明书,连组装都费劲,更别提跟完整的机器对抗了。谭传毅点出的问题,与其说是军事研判,不如说是给台当局敲响的警钟:靠零散的装备和虚幻的“协同梦”,根本撑不起所谓的“防御”。   官方信源:华夏经报

0 阅读:0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