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曾说,他说在自己离开台积电时,台积电董事长告诉他,你敢去大陆

兰亭说事 2025-09-27 09:43:17

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曾说,他说在自己离开台积电时,台积电董事长告诉他,你敢去大陆,那在台积电的这么多股票就不能拿了!可是张汝京却说,不要就不要!他说是家国情怀使他放弃一切回来报效祖国! 2000年从台积电离职时,张汝京没有犹豫,把在台积电攒下的大量股票说舍就舍,转身带着行李箱就往上海赶。 那会儿大陆的芯片产业简直是一片荒原,别说先进制程,连条像样的生产线都没有。张汝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攒人”,他拉着行李箱飞遍欧美,找的都是当年在台积电、IBM共事过的老伙计,这些人当时在国外拿着六位数美金的年薪,住着带花园的房子。 他没什么能许诺的,既没有高薪也没有期权,就凭着“回家造芯片”的念头磨人,有时候跟工程师促膝长谈到凌晨,桌上就摆着两盒泡面。 有个台积电的老同事被他说动,放弃了硅谷的工作,举家搬到上海张江,住的出租屋还没以前的车库大,后来笑着说“当时就是被老张那股疯劲感染了”。 就这么东拼西凑,才凑齐了最初的核心团队,算下来光说服这些人,他半年就飞了近百趟飞机,机票根攒了厚厚一沓。 生产线更是个大难题,那会儿国外对大陆芯片设备严防死守,ASML的光刻机想都别想,连二手的蚀刻机都买不到。 张汝京只能带着人“捡破烂”,从欧洲、日本的老旧工厂里淘设备,有次从德国买回来一台二手沉积机,运到上海拆开一看,零件坏了大半。 他带着工程师在车间里泡了整整一个月,白天画图拆解,晚上查资料找替代零件,实在找不到就自己动手打磨,最后硬生生把这台“古董机”修好了,开机那天他满身油污,笑起来牙上还沾着机油。 2003年试产0.13微米铜制程时,良率一直上不去,团队差点崩溃,他把铺盖搬到了车间,跟工人一起三班倒,盯着每一个工序找问题,终于在第三个月把良率从30%提到了80%,拿到《半导体国际》杂志奖项时,他手上的老茧比车间里的技术员还厚。 专利战更是打得头破血流。2003年台积电突然发难,告中芯国际侵权,索赔金额一开口就是几亿美元。要知道当时中芯国际刚起步,全年营收还不够赔零头,台积电摆明了就是要把这个刚冒头的对手掐死在摇篮里。 张汝京一边带着团队梳理专利,一边四处奔走找律师,白天跟台积电的法务团队周旋,晚上回来还要改技术方案规避侵权风险。2005年第一次和解,被迫支付1.75亿美元赔偿,那天他在办公室坐了一夜,第二天照样准时出现在车间。 可没想到2008年台积电又卷土重来,这次美国法院一判就是10亿美元,当时中芯国际账上的现金只有4.5亿美元,总借款却高达11亿美元,等于判了死刑。 张汝京硬着头皮跟台积电谈判,把自己的个人信誉都押了上去,最后终于把赔偿额降到2亿美元,还让出了8%的股份,而代价是他自己必须离职。2009年11月10日,他在离职公告上签字时,手里的笔都在抖,但还是跟团队说“公司保住了,比什么都强”。 那些年的技术封锁就没断过,尤其是设备采购,简直是过五关斩六将。2007年建12英寸晶圆厂,需要进口高端光刻机,国外供应商拿“技术安全”当借口卡脖子,他带着采购团队跑了十几个国家,最后通过第三方公司才买到一台二手设备,光运输就花了半年,还得偷偷摸摸避开监管。 后来日本跟着美国搞设备出口管制,23项半导体设备要许可才能对华出口,清洗机、沉积机都在名单里,2023年下半年日本对华设备出口直接降了20%。 张汝京早就有准备,趁着政策生效前的两个月窗口期,一口气囤积了够用一年的关键设备,还组织工程师研究替代方案,把日本设备的核心部件拆下来逆向学习,硬是搞出了国产化的替代配件,虽然性能差点,但至少没让生产线停摆。 他这股韧劲不仅打动了工程师,更给整个行业立了标杆。中芯国际刚成立时,大陆的芯片专利还不足千件,到后来能拿下7710件有效发明专利,稳居科创板第一,1.5万件专利被引用超过5.2万次,连台积电、IBM都得参考他们的技术,这背后全是张汝京打下的基础。 2024年中芯国际营收冲到577.96亿元,成了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28纳米制程产能达到1500万片/月,华为的麒麟芯片都用他们的工艺。 有人说他傻,放着台积电的好日子不过,偏要回大陆受这份罪,可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芯片这东西买不来、求不来,必须自己造。就像他说的,家国情怀不是挂在嘴上的,是要拿一辈子去干的。 中芯国际现在能在技术封锁里站稳脚跟,成为全球第三,靠的就是当年张汝京这种“不要股票也要回来”的傻劲,这种“打不垮、磨不坏”的韧劲,而这恰恰是中国芯片最缺也最宝贵的底气。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兰亭说事

兰亭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