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说:“我父亲是侵华日军,我从不吃中国菜,因为我不配,我

义气先义 2025-09-26 23:08:06

[太阳]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说:“我父亲是侵华日军,我从不吃中国菜,因为我不配,我也不生小孩,因为我的身上流着恶魔的血液,这样的血脉,必须要在我这一代终结。” 先说村上春树的家庭背景吧。他1949年出生在京都一个寺庙家庭,父亲村上千秋是寺庙住持的二儿子,早年学佛,后来当了高中日文老师,教日本古典文学。母亲来自商人家庭,婚后在家带孩子,顺带帮衬点家务。村上春树小时候家境还行,父母管教不算严,但对读书挺看重。父亲希望他爱上日本古籍,他倒好,从小就对西方文学着迷,卡夫卡、菲茨杰拉德那些书看得飞起。长大后,他考上早稻田大学戏剧系,毕业开了家爵士酒吧,和老婆阳子一起打理。29岁那年,看棒球赛时灵光一闪,决定写小说,第一部《听风的歌》就拿了新人奖。从那以后,他笔下总有都市孤独、音乐碎片和超现实的影子,成了日本当代文学的标志性人物。作品卖疯了,《挪威的森林》光日本就印了上千万册,全球粉丝一大堆。 他的父亲村上千秋1917年生,1938年21岁时被征去当兵,进了陆军第16师团第20步兵联队,当辎重兵。辎重兵听起来后勤,可那时候的战场,前线后方没啥区别。他一共入伍三次,基本都在中国东北和华北转战。日军那会儿的行动,镇压、处决俘虏是家常便饭。村上春树小时候,父亲只提过一次:部队抓了中国战俘,军官下令砍头,那些俘虏没闹没叫,就那么坐着等死。父亲没说自己动手没动手,但这画面印在儿子脑子里,挥之不去。父亲战后当老师,表面风平浪静,可每天早起念经,可能是为那些死人超度,包括中国人。村上春树一度担心父亲卷进南京大屠杀,花五年查档案,才确认部队1937年去南京时,父亲还没入伍,1938年才跟上。松口气是松了,但那段历史责任甩不掉。 村上春树对父亲的感情,从崇拜到疏远,再到晚年和解,挺典型的父子拉锯。他少年时叛逆,高中翘课打麻将抽烟,父亲气得直摇头。大学后,他知道父亲因为战争中断学业,本来能深造的,却一辈子教书,内心有愧疚。可战争这块儿,像根刺。1970年代,他开始写东西,父亲的影子偶尔冒出来,比如早期小说里的“杰”这个角色,就裹挟着侵华、朝鲜战争的记忆。父子俩后来二十多年没见面,不是彻底断绝,而是各过各的。2008年父亲90岁去世前,村上春树回去探望,两人没多说,但算是一种默契的了结。他在散文《弃猫——提起父亲时我要讲述的往事》里写,这段过去是“精神创伤”,得一代代传下去,不然历史算什么。村上春树直球说,日本得面对侵略事实,道歉不是丢人,是责任。文章一出,日本媒体炸锅,中国这边也刷屏。 先说中国菜。1994年村上春树访华,在北京开讲座,中午宴会上,桌上饺子炒菜热气腾腾,他却从包里掏出罐头,自己挖着吃。陪同人员问为什么,他说不是不喜欢中国菜,而是吃不了。访谈里他强调,中国文化他超爱,去过多次,读过不少中国书。可中餐这口,确实咽不下去。不是矫情,是体质问题。就像有些人吃不了奶制品,他这算个人癖好。村上春树对中国态度一直正面,作品里中国元素不少,比如短篇《开往中国的小船》,就写中日交流的温暖。他批评日本右翼否认历史,但对中国人,从没负面刻板印象。 村上春树和阳子1971年结婚,到现在五十多年,没亲生孩子,但领养了个女儿。因为他本就不想要小孩。1984年访谈,他直说:讨厌团体生活,家庭在他眼里也是种束缚,没孩子才算真正自由。阳子支持他,两人一起跑步、听音乐、旅行,日子过得自在。他作品里角色多单身或丁克,反映个人主义倾向。访谈里,他说孩子是福气,但不适合自己。 这事儿闹腾这么大,根子在历史记忆怎么传。村上春树不是第一个,日本有不少人反思战争,比如大江健三郎,也写过父亲的军国主义影子。可村上这代,出生后就和平了,战争是爷爷辈的锅,他们得从书本和长辈嘴里拼凑。侵华战争那段,日本官方教材含糊,中国这边铭记在骨。村上春树站出来说这些,不是博同情,是提醒:一滴雨水也有历史,得往下传。不是所有日本人这样,右翼还在否认南京数字,可像他这样的声音,至少让讨论继续。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义气先义

义气先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