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途中老战士被活活冻死,贺老总怒吼“军需处长在哪里? 为什么不发棉衣!"  

熹然说历史 2025-09-26 22:43:00

长征途中老战士被活活冻死,贺老总怒吼“军需处长在哪里? 为什么不发棉衣!"   “报告,他就是军需处长!” 雪山之上,一位红军老战士静静躺在风雪中,身上只有单薄的军装。当贺龙发现这一幕时,愤怒地质问军需处长的责任。可当真相揭晓的那一刻,所有人都震惊了——这位被冻死的战士,正是那个本该为大家分发棉衣的军需处长。 贺龙这个名字在中国革命史上响当当,1896年出生在湖南桑植的穷苦农家。从小吃苦受累的经历让他对底层百姓有着天然的亲近感。1927年南昌起义后,他带着队伍转战湘鄂西,一步步成长为红军的重要将领。 长征开始时,贺龙已经是红二、六军团的主要领导人。他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特别关心战士们的生活。行军途中,他经常到各个连队转转,看看大家吃得怎么样,穿得暖不暖。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这样的关怀显得格外珍贵。 1935年冬天,红军在雪山中穿行。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氧气稀薄,寒风刺骨。战士们穿着破烂的军装,很多人的鞋子都开了口,脚趾头都露在外面。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部队还要坚持行军,与敌人作战。 那天晚上,部队准备宿营休息。就在这时,有人发现了一位倒在雪地里的老战士。这位同志已经没有了呼吸,身体僵硬,显然是被严寒夺去了生命。他穿着单薄的军衣,身体蜷缩成一团,看起来格外凄凉。 消息很快传到了贺龙那里。当他赶到现场看到这一幕时,心中的愤怒瞬间爆发了。作为一个爱兵如子的指挥员,看到自己的战士被活活冻死,这种痛苦是难以言喻的。 贺龙当即怒吼:“军需处长在哪里?为什么不发棉衣!”他的声音在寂静的雪夜中回荡,每个字都带着巨大的愤怒和痛苦。周围的战士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怒吼震住了,没有人敢回答。 过了一会儿,人群中传出一个微弱的声音:“报告首长,他就是军需处长。”说话的是一名年轻战士,声音颤抖着。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原来,这位被冻死的老战士,正是负责全军物资分发的军需处长。他明明掌握着部队所有的棉衣物资,但却把仅有的保暖衣物都分给了其他战士,自己穿着单衣在雪地中坚持到了生命的终点。 这样的事情在长征中并不是个例。红三军团第六师十七团一连的炊事班,九个人全部牺牲在了长征路上。他们背着沉重的行军锅和石磨,为了让战友们能吃上热饭,自己却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了。班长姓钱,副班长姓刘,其他人的名字已经无从考证,但他们的精神永远留在了那段历史中。 更让人敬佩的是,这九个炊事员全部牺牲了,但一连除了战斗减员外,没有一个人因为饥饿而牺牲。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保证了战友们的生存,这种精神让人动容。 贺龙从那以后更加重视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他制定了严格的物资分配制度,经常亲自检查战士们的生活条件。在随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始终坚持这种爱兵如子的传统。 长征结束后,贺龙担任了八路军120师师长,继续在抗日前线发挥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但从未忘记那些在长征路上牺牲的战友们。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那种”管粮食的饿死,发棉衣的冻死”的现象,恰恰说明了这支队伍的特殊品质。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甘愿牺牲自己、保护战友的人,红军才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完成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时至今日,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那位军需处长的名字虽然已经无从考证,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 一个把棉衣分给别人、自己却冻死在雪地里的军需处长,九个为了让战友吃饱而饿死的炊事员,这样的队伍怎么可能打败仗?你觉得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36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