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高铁上被一个年轻人震惊了!饭点一到,他眼都不眨买了40元盒饭、30元水果,全程没半点犹豫。 我攥着手里的煮玉米,玉米粒被手焐得发烫,看着他撕开餐盒上的塑料膜——油星子顺着盒边流下来,他挑了块红烧肉放进嘴里,嘴角翘了翘。旁边的阿姨凑过来小声说:“我儿子也这样,上个月出差,说高铁上的咖啡38元一杯,他连买三杯。” 查了下铁路部门的数据,高铁盒饭分15元、35元、45元几个档位,15元是必须保证供应的,但有时候晚点儿买就没了。那个年轻人买的40元盒饭,是梅菜扣肉加炒时蔬,水果是洗好的车厘子和草莓拼盒。我旁边的大姐举着自己带的腌菜馒头说:“我早上五点起来蒸的,比高铁上的便宜60元——能给孙子买两盒水彩笔。” 其实不是年轻人挥霍,是消费场景不同——高铁上的时间是“压缩时间”,你花70元买的不是饭,是“不用饿肚子等两小时”的便利。2024年中国青年报做过调研,1990-2010年出生的人,消费中“体验类支出”占比35%,而1970-1989年出生的,只有12%。我做HR的朋友说,现在95后职场人,月收入8000以上的,有60%愿意为“即时满足”付费——比如加班到十点,会买25元的外卖而不是煮泡面;而我们这代人,习惯把“便利”折成钱,算进“家庭开支”里——比如我早上六点起来煮鸡蛋,就是为了省3元的早餐钱;同事张姐每天带饭到公司,说“一盒饭能省20元,一个月就是600元,够给孙子买玩具”。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年轻人“挥霍”? ① 消费的“价值锚点”不同——我们锚的是“家庭总开支”,比如70元能买一周的菜,所以觉得高铁上花70元吃饭“浪费”;年轻人锚的是“个人体验”,比如70元能让自己在高铁上不用饿肚子,不用啃干面包,所以觉得“值得”。 ② 收入结构不同——我们的收入里,房贷、孩子学费、老人医药费占了80%,可支配收入只有20%;年轻人比如刚工作的95后,没有房贷压力,父母还能补贴点,可支配收入占比能到50%以上。他们花70元吃饭,相当于我们花20元——比例其实一样。 ③ 对“未来风险”的感知不同——我们经历过90年代下岗潮,见过父母辈因为没钱看病在家熬着,所以把“攒钱”当成安全感;年轻人成长在物质丰富的年代,觉得“现在能挣钱,未来也能”,所以更愿意花现在的钱,买现在的舒服。 我邻居小宇,28岁,程序员,月入1.2万,他说:“我加班到凌晨三点,盯着电脑屏幕上的代码,觉得脑子都要炸了——这时候如果有份热乎的盒饭,比什么都强。我爸妈总说我‘乱花钱’,但他们没见过我凌晨在公司楼下吃泡面的样子——那泡面的汤凉得快,我蹲在台阶上吃,风把纸碗吹得晃来晃去,我一边吃一边掉眼泪。不是我不想节约,是有时候,‘舒服’比‘节约’更重要。”其实不是年轻人不懂事,是他们的“压力”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比如熬夜赶方案的焦虑,比如职场竞争的紧张,比如对“自己的生活”的渴望。我们的压力是“养家”,他们的压力是“做自己”——只是形式不同,本质都是一样的难。 有个网友说:“我跟你一样,5元的包子都不舍得在外面吃,把皮吃了,肉馅拿回家烩菜一家人吃晚饭。”看到这句话,我想起我妈——去年她住院,我给她买了20元的粥,她非说“比家里的贵三倍”,直到我骗她“医院食堂搞活动,只要5元”,她才肯喝。不是我们愿意委屈自己,是“爱”这个字,让我们把最好的都留给了家人,把最差的留给了自己。 我觉得不是谁对谁错,是时代的印记刻在每个人身上——我们的父母辈,连块糖都要藏着给孩子;我们这代人,把“攒钱”当成安全感;年轻人呢,把“舒服”当成生活的底色。就像我女儿说的:“妈,你攒的钱是为了我,我花的钱是为了现在的自己——其实我们都是在爱,只是方式不一样。” 这事你怎么看?你家有没有这样的“消费分歧”?
今天在高铁上被一个年轻人震惊了!饭点一到,他眼都不眨买了40元盒饭、30元水果,
星星不吃瓜
2025-09-26 20:14:5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