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一个湖北穷小子高考考了289分,但由于消息闭塞,他就报考了华中师大,没想到的是,华师大的录取分数线才189分,而北大的分数线也只有270分,有人故意调侃他:你后悔当初的选择吗? 戴建业这人,1959年出生在湖北一个穷山沟里,那地方地少人多,家里就靠几亩薄田过日子。他从小就得帮着干农活,年纪小小就知道日子紧巴巴。家里房子是土坯的,冬天漏风,夏天漏雨,他上学路得翻山越岭,书包里塞的课本都磨边了。初中时候,他成绩拔尖,可家里没钱买新书,他就借同学的抄,晚上借着煤油灯看,灯油贵着呢,一点一滴都省。高中进了当地中学,物理语文数学都抓得紧,老师看他勤快,常让他帮着擦黑板。他不是天生聪明型,纯靠死磕,别人玩的时候他埋头啃书。那个年代农村孩子上学不容易,他咬牙坚持,就为出人头地。高考恢复的消息传来,他眼睛亮了,这可是翻身的机会,得拼了。 1977年冬天,高考头一遭办,戴建业报了名。那时候复习资料少得可怜,他就靠学校发的旧课本和老师口头讲的。白天他还得下地挣工分,扛锄头插秧,晚上挤时间看书,数学题做错就重来,语文默写古诗背到吐。物理电路图他用树枝在地上画,风一吹就散,得重画。历史事件他按时间线记,默念到天亮。准备就这么个把月,他瘦了一圈,手上老茧厚得像鞋底。考场上他稳住手,铅笔飞快涂卡,三科加起来拼尽全力。满分300,他考了289,在本地绝对高分。可那年代信息堵得慌,考完他就等着结果,脑子里转的全是志愿怎么填。农村孩子多半听老师安排,他班主任说华中师范稳当,能当老师,他就信了。填志愿那天,他摊开简报,手抖着下笔,写下华中师范大学几个字。寄出去后,他继续干活,等录取书。 成绩出来那天,村广播报了289分,戴建业在家门口站着听完,转身就回家告诉妈。她摸着成绩单乐半天,他却开始琢磨下一步。班主任上门聊志愿,说师范学校好,毕业包分配,他点头同意。招生简报就那么几页,他翻来覆去看,华中师范听着靠谱,离家不远,负担小。填表时他检查三遍,封信封口,送到邮局盖章。录取书寄来,他拆开一看,华中师范大学,松口气。报到手续办完,他收拾行李上火车,挤在硬座上颠簸到武汉。学校门口排队核材料,工作人员翻本子,说录取线189分。他愣了下,继续往前走。旁边人议论北大只要270分,他咽口水,领了宿舍钥匙。分数线这事儿,上学后才慢慢知道,原来自己超了北大19分,却进了师范。信息闭塞害人不浅,那时候没电话没网,全靠口耳相传,农村更摸不着头脑。 进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适应得快。宿舍铺床,书桌一摆,就开始上课。课堂上教授讲古诗,他笔记记满页,课后去图书馆借厚本唐诗批注。大学四年,他主攻古典文学,李白杜甫苏轼的诗词啃得透。期末复习他趴桌上圈点,毕业分配留校当助教。娶了个同校女生,两人是同学,婚后一起备课,日子过得踏实。师范学校资源虽不如北大,但够他钻研。教学起步,他从低年级抓起,讲课带湖北味儿,学生爱听。他不死板,诗词讲成故事,课堂活跃。留校后,他一步步升教授,指导学生论文,手把手改。视频录课流传开,他的课火了,年轻人通过网课爱上古诗。那个选择本是无奈,却让他扎根师范,教出一堆学生。 戴建业教书几十年,风格接地气。他讲唐诗不摆架子,用乡音拉近距离,学生下课围着问。苏轼的词他拆解意境,杜甫的忧国他点到为止。课堂视频上网,点击破百万,他成了网红教授。有人挖出他高考旧事儿,调侃分数白瞎了。他说不后悔,去了华师才遇上媳妇。这话听着简单,里面是人生实打实的智慧。北大资源顶尖,可师范让他当了老师,教书育人这行,他干得带劲。分数线差距大,可路子各有各的味儿。他用一生证明,选择不完美,但适合就好。农村小子变教授,这转变靠的不是运气,是那股不服输的劲儿。
1977年,一个湖北穷小子高考考了289分,但由于消息闭塞,他就报考了华中师大,
混沌于浮云
2025-09-26 19:48: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