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开州,一名女老师把小男孩叫到办公室,提醒他身上的T恤衫脏了,可一周过去了,衣服还是没换。老师这才意识到,他不是不爱干净,而是没有衣服可换。 据了解,小男孩今年10岁了,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爸爸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一个卧病在床的爷爷。 小男孩非常懂事,很小就学会了独立。他还没有洗衣机高,就踩着小板凳洗衣服;爷爷做饭时,他就在旁边接水洗菜;偶尔农忙时,还要下地帮忙干活。 老师说,小男孩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与他谈了几次心之后,发现小男孩的眼神多了份坚定,一笔一划都写得格外板正,成绩也有很大的提升。 ---- “老师,我昨晚把衣服搓了三遍,晒在柴垛上,可今早还是有一股霉味。” 小男孩低头揪着衣角,声音像蚊子。老师蹲下去闻了闻,确实带着潮味儿,那是老木屋不通风的味,也是没人帮他收衣服的味。办公室窗外阳光正好,别的孩子穿着亮橙防晒衣蹦跳,他一件褪色的蓝T恤,领口脱线,像被生活啃过的边。 老师姓李,二十七岁,自己孩子才两岁。她把孩子哄睡后,常熬夜做PPT,第二天喊累,可此刻她突然觉得那点累不值一提。她拉着小男孩去水房,打了一盆温水,丢进自己的运动外套,“先换上,咱们把T恤煮一煮。” “煮?”小男孩瞪大眼。 “对,肥皂+开水,杀菌除味,再放到太阳底下暴晒,味道就跑啦。” 晾衣绳是两根旧网线,拴在教学楼后山坡。李老师一边挂衣服,一边给他拍了一张背影:蓝天白云,小衣服随风鼓动,像一面褪色的旗。她把照片发到班级群,附了一句话:孩子缺的不是干净,是几件换洗的旧衣。 手机滴滴响。 家长A:我家娃长个儿,去年校服全小了,明早带来。 家长B:全新短袖买了五件,吊牌还在,不嫌弃。 体育老师:队服多出一套,透气速干。 连食堂阿姨都喊:我这有洗衣粉,大袋的,随便拿。 第二天,传达室堆成小山。李老师喊小男孩去挑,他站在门口不敢动,像进超市怕打碎瓶子。老师把衣服摊成一排,“这是大家的心意,你挑喜欢的。”小男孩手指划过一件草绿色短袖,上面印着一只小恐龙,他偷偷笑了,又赶紧缩回手,“老师,我只要两件,够换洗就行。” “都拿走。”老师摸摸他的头,“脏了咱再洗,不坏就继续穿。” 衣服有了,可问题不止衣服。 李老师去家访,从镇上到学校要爬四十分钟坡,雨后泥泞,鞋底粘成高跷。爷爷半躺在堂屋,床板下垫着砖,见老师来,撑着要起身,嘴里只剩几颗牙,还不停道歉:“孩子调皮,给老师添麻烦了。”屋里最值钱的是一台旧彩电,雪花屏闪,能收到两个台。灶台上堆着南瓜藤,是小男孩放学后摘的,一把刀,一口锅,爷孙俩的晚饭就是南瓜藤煮面片。 李老师回校后,把家访照片传到朋友圈,没配煽情文字,只写:需要长期帮扶的,可以联系我。 结果,镇上的洗衣店率先回应:每周免费帮学生收衣服、烘干、折好,专车来取。 超市老板捐了两台二手洗衣机,说“放在学校公用”。 还有个做电商的家长,直接给爷爷寄来一张电动护理床,可升降,可侧翻。 小男孩第一次用洗衣机,趴在盖子上听滚筒轰隆隆,像看火箭发射。他转头对老师说:“等我长大,也要给别人送洗衣机。” 李老师眼眶一热,她没想到,一件脏T恤能牵出这么多善意,更没想到,孩子把善意记成了种子。 期中考试,小男孩语文从48分跳到76分,数学更是破天荒考了82。他把试卷铺在爷爷床头,爷爷用颤抖的手抹眼泪,“咱家也能出大学生。” 放学路上,他背着新书包,小恐龙短袖被风吹得鼓鼓的。有同学调侃:“哟,换新装啦?” 他咧嘴笑:“太阳晒的,香味!” 有人担心:一阵风过去,孩子会不会又被遗忘? 李老师把帮扶做成“台账”:衣服、口粮、医药费,每月更新,公开在家长群,谁有空谁接力。她说慈善不是一锤子买卖,是长期“售后”。 爷爷的病需要常年吃药,镇卫生院纳入慢病管理,自费部分由学校爱心基金兜底;孩子营养跟不上,食堂每天多给他一个鸡蛋,牛奶两盒,成本从教师聚餐费里扣。 小男孩现在遇到老师,不再躲闪,会敬个歪歪扭扭的队礼,然后跑开。李老师望着那个小背影,想起一句话: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而此刻,那件干净的T恤就是风,吹着他往亮处去。 故事讲完,别急着感动。 城市里,我们 closet 里躺着七成新的衣服,捐衣箱却常被塞满异味垃圾;我们喊“孩子缺爱”,却少有人愿意长期点对点帮扶。 一件脏衣服可以爆红网络,可热度三天就沉。 真正管用的,是像李老师那样:看见、记下、拉群、盯后续,把“同情”拆成无数小步,陪着孩子走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那位妈妈这下要被打脸了。学校的调查结果出来了,9月1日到12日的完整视频
【12评论】【2点赞】
小小大魔王
我希望不是编的,人间自有真情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