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唐代“神笔”,已超越智永,仅留下一件真迹,现为辽宁博物馆至宝! 在唐代那书法如火如荼的年代,王羲之的影子还晃荡在笔端,可谁知一位后辈竟能直追其风骨,甚至青出于蓝。这位“神笔”一生清贫,却以一纸草书惊艳后世,超越隋代智永的稳重,留下的唯一真迹如今尘封在辽宁博物馆,成了国宝级的宝贝。 说起唐朝的书法圈子,那真是热闹得不行。从欧阳询的楷书严丝合缝,到颜真卿的雄浑大气,再到张旭怀素的草书狂放不羁,整个时代都沉浸在墨香里。宫廷里达官贵人,民间里寻常百姓,谁家没几张字帖?可后来的宋四家挑三拣四,总觉得唐人书有点毛病。可偏偏有这么一位书家,孙过庭,字过庭,名虔礼,生在贞观二十年,也就是公元646年,浙江富阳人。他家境一般,靠卖字过日子,后来当了个右卫胄曹参军,官不大,但书法名气大得很。诗人陈子昂给他写墓志,说他的字迹像仙人落笔,旷古少见。 孙过庭的草书,专攻王羲之父子的二王风格。米芾直言,唐人草书里没人比得上他,那笔法就是王羲之的正宗传人。王诜也点评,说他学二王虽没那么飘逸,但比智永的章草奔放多了。 智永是王羲之后人,隋代大书法家,他的书稳重规范,可孙过庭的字更活络,险绝中带点高古味儿。这评价可不是随便说说,唐代草书高峰,他稳坐第一把交椅。孙过庭不光会写,还爱琢磨,写了本《书谱》,论书法源流起伏,那书现在藏在所谓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书法理论的宝贝。 可孙过庭的真迹呢?除了《书谱》手稿,他一生草书就留下一件完整卷子,那就是《草书千字文》。这卷子写在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那年他38岁,正好技艺到顶峰。纸本长卷,纵25.7厘米,横82.5厘米,全卷50行,1000多个字,每个字约2厘米大小。以今草为主,夹杂章草的余韵,笔法中侧藏露全用上,还带搭锋破锋,绞转自然饱满。 拿开头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来说,这几字笔画干净利落,没一丝犹豫。结体纵势为主,横画右上欹侧,主干粗重有力,旁枝轻盈如丝。粗细对比强烈,时有飞白连接。“天”字横画欹侧取势,“宇”字上厚下丽,中侧并用方圆变化。“玄黄”转折起收都变幻多端,勾挑里透着章草的古意。 整卷章法密实不闭,每字气息连贯,一笔到底。孙过庭的草书,得二王精髓,还加了自己的创新,徐疾节奏感强,智巧心手合一。 这卷子不光写得妙,还流传有序。唐代就钤了“龟龙麟凤”朱文印,南唐时又盖“建业子”白文印。宋元明清辗转收藏,明清入宫廷,清末流散民间。民国乱世,几经周折,好在没丢。新中国成立后,专家仔细鉴定,确认是孙过庭真迹,现在稳稳镇在辽宁省博物馆。 这宝贝见证了中华书法从唐代到现在的脉络,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孙过庭的《草书千字文》,笔法上点画丰满,轻重映带变幻无穷,内在功力外显飘逸。章法流畅,字字呼应,节奏高古纵逸,融合古今,避免生涩。 它超越智永的地方,就在奔放中不失稳健,比智永的规范多了一层灵气。这件作品为后世立了范本,影响了无数书家。辽宁博物馆以此为基础,开展览、搞研究,让老百姓近距离接触传统。
他是唐代“神笔”,已超越智永,仅留下一件真迹,现为辽宁博物馆至宝! 在唐代那
蕊蕊聊过去
2025-09-26 14:45:05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