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媒体称:中国的歼-10和霹雳-15虽然在实战中击落了法国阵风,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的装备比西方先进,他们认为阵风失利,是因为没有发挥出体系作战的优势。 这话听着就有点拧巴,战场结果明明白白摆那儿了,却被轻飘飘一笔带过成“没玩明白体系”。 可关键是,当时跟阵风配合作战的印度空军,手里也有预警机、有数据链,体系条件压根不是只有中国一方具备。 说白了,这就是为失败找借口,真打起来,武器自身的硬实力才是核心,总不能赢了就说 “装备厉害”,输了就赖 “体系没跟上” 吧? 之前中印在边境地区搞过空中联合演练,印度派了从法国买的阵风战机,还搭配了以色列造的费尔康预警机,数据链也是北约标准的,按说 “体系配置” 不算差。 中国这边派的是歼 - 10C,搭配国产空警 - 500 预警机和霹雳 - 15 导弹,对抗结果是歼 - 10C 在超视距阶段就锁定了阵风,模拟发射霹雳 - 15 后,阵风没躲过,被判 “击落”。 本来这就是场正常的实战对抗,输赢都很正常,可新加坡媒体非要跳出来说 “阵风输在没体系”,这话就站不住脚了。 要是连预警机 + 数据链的组合都不算 “体系”,那啥才叫体系? 说白了,体系作战是 “锦上添花”,不是 “雪中送炭”,要是武器本身性能差一截,就算预警机再厉害,也没法让射程短的导弹打更远,没法让探测弱的雷达看更清。 新加坡媒体这套 “甩锅体系” 的说法,其实是有点 “双重标准”,之前西方武器赢了对抗,比如 F-22 击落其他战机,他们就会大吹“装备先进、体系强大”。 现在中国武器赢了,就立马改口 “是对方没玩明白体系”,完全不提武器性能的差距,这种论调背后,其实是不想承认中国装备已经追上来了。 印度花了 88 亿欧元买 36 架阵风,本来想当 “空中王牌”,结果在对抗里输了,西方媒体自然要找个台阶下,“体系论” 就是最好的借口,既保住了西方装备的面子,又不用承认中国的进步。 可事实是,印度的体系条件并不差,根本原因还是武器性能跟不上,阵风的雷达探测距离比歼 - 10C 短,导弹射程也吃亏。 就算预警机提前发现目标,阵风也没法在安全距离发起攻击,反而会被歼 - 10C 先锁定。 上世纪伊拉克从苏联买了米格 - 29 战机,还搭配了苏制预警机和防空系统,体系配置在中东算顶尖的。 可在海湾战争里,伊拉克的米格 - 29 面对美国的 F-15,几乎是 “一边倒” 的被击落,为啥? 因为 F-15 的雷达和导弹性能远超米格 - 29,就算伊拉克有预警机帮忙,米格 - 29 也没法突破 F-15 的拦截线。 当时也有媒体说 “伊拉克没发挥体系优势”,可实际上,是美国武器的硬实力碾压了,体系再强也救不了性能落后的装备。 更典型的是上世纪 90 年代的南联盟,南联盟空军有米格 - 21、米格 - 29,还构建了 “地面雷达 + 战机” 的防空体系,按理说 “体系作战” 经验丰富。 可在北约空袭中,南联盟的战机还是被 F-16 打得节节败退,因为 F-16 的电子战能力和导弹射程都比米格战机强,南联盟的雷达一开机就被干扰,战机刚起飞就被锁定。 反过来看,要是武器性能足够强,就算体系稍弱,也能打胜仗,越南战争,越南空军用米格 - 17、米格 - 21,体系支撑远不如美国的 F-4、F-105,可越南飞行员靠米格战机的灵活性和近距格斗优势,照样击落了不少美军战机。 当时美军有预警机、有数据链,体系比越南强多了,可还是输了不少对抗,因为米格战机在近距格斗里性能占优,美军的导弹在当时还存在可靠性问题。 这说明,武器自身的性能才是 “底气”,体系是 “助力”,没有底气,助力再大也没用。 所以这场争论的本质,是西方不愿接受 “中国装备崛起” 的现实。
美国有没有机会击败中国?可以说,以前有,现在没有了。中美最危险,最容易爆发冲突的
【116评论】【2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