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加坡不能心慈手软。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在日前的演讲中说,我们和中国人同宗同祖,为什么不同意?他这句话讲完后,台下的新加坡人一阵哄笑。[微风] 9月9日,李显龙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肯特岗部长论坛上发表了一番引人注目的言论:“新加坡不是华人国家,只是正好华人数量比较多而已。” 如果只是一般的自我认定,称新加坡不是华人国家也无可厚非。 但问题在于,当新加坡在国际事务或对华关系中寻求利益时,却又常常以“我们也是华人”的身份来博取中国的善意和支持。 这种策略,在不少中国人看来,显得颇为虚伪和矛盾,也难免引发反感。 不少网友也对新加坡的举动表示不满。 原因之一是,在中国建国93周年庆典这样的重要时刻,新加坡仅派出了一位副总理作为代表出席,显得略显冷淡。 更令一些网友感到意外的是,就在93周年庆典前不久,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前往日本,接受了日本天皇颁发的旭日大绶章。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一举动难免引发情绪上的反应。 毕竟,李显龙的家族有华人血统,新加坡在二战期间也曾遭受日军侵略,这段历史在不少人心中仍然敏感。 更复杂的是新加坡在经济上的角色。 长期以来,它把自己打造成“亚洲的瑞士”,吸引了大量中国富豪将资金转入本地银行和投资渠道。 这些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最终通过新加坡的金融体系流向美国股市或其他境外市场。 这种操作模式,让新加坡不仅在经济和安全上占据优势,还开辟了一条模糊而高利润的通道。 因此,当“同宗同祖”“同根同源”这样的温情表述,遇上国家利益和经济算计时,反而显得格外冷峻。 对新加坡人而言,这类言辞更多是外交场合的礼貌话语,一种可以选择性使用的场面话,大家心照不宣,笑一笑便过去了。 现实生活中,这种距离感随处可见:例如,有朋友在新加坡地铁站问路,明明遇到会中文的工作人员,却先用英语回答,几番请求后才不情愿地切换中文,语气中毫无“同胞亲切感”。 这种长期塑造的集体潜意识,在国家行为中也会体现出来。新加坡的成功,恰恰得益于它对这种模糊性、灵活性的娴熟运用——既能保护国家利益,又能在复杂局势中保持平衡。 这是一种生存智慧,也是一种高风险的策略。 只是随着中美博弈加剧,国际局势日益复杂,新加坡在这条“钢丝”上行走的空间,也在逐渐缩小。
新加坡媒体:中国似乎已经放弃和平解决中美矛盾的想法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23
【5评论】【11点赞】